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科学   3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海水黄色物质荧光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用荧光测量方法,对被认为可作本底水样的几种水体进行了荧光特性的测量研究。确认了即时处理的Milli-Q我荧光效应的高纯度水,可作为本研究的本底水样。同时,对海水黄色illi-Q水溶液,市售草炭腐殖质Milli-Q水溶液,青岛近岸海水和褐藻培养液样品进行了光谱特性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黄色物质和培养液的黄色物质的激发光谱峰值波长在340nm附近,荧光光谱峰值波长在435nm附近,而草炭腐殖质的激发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从遥感影像中提取的水域面积,结合潮汐资料建立纳潮量算式的方法,得到海口湾现有(1990年)纳潮量为5.14×10 ̄7m3,1984年为5.80×107m3,1965年为5.05×10 ̄7m3,文中在分析了决定纳潮量的形态因子和潮差因子后,得出因海口湾形态因子变化而引起纳潮量变化的趋势在1965~1984年呈减小趋势,递减率为2×10-3;1984~1990年呈增加趋势,递增率为1×10-3.1984年前所以呈减小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海湾泥沙自然沉淤所致;1984年后由于海口港、海口新港进行疏浚,扩充港池等使平均低潮水域面积增加,是引起纳潮量增加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海水黄色物质荧光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海水黄色物质,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9月1-2日,利用荧光测量法,现场测量了胶州湾黄色物质荧光相对强度,首次获得了我国海区黄色物质分布数据。胶州湾黄色物质荧光强度主要分布特征为:胶州湾黄色物质荧光强度高度区分布在沿岸,尤其在河口附近;湾口次之;湾中部区域再次之,湾口外侧最小;胶州湾黄色物质垂直分布不均匀。这种分布与胶州湾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尤其与沿岸径流有关,因此,初步认定胶州湾黄色物质为陆源物质,由沿岸径流携带入海湾。  相似文献   
14.
黄、东海海洋黄色物质的卫星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物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黄、东海海域卫星离水辐射率黄色物质反演模式, 并利用2003年4月15日SeaWIFS卫星获得的黄、东海海域离水辐射率(Lw)数据反演给出了黄海中部—东海南部(北起33°52′N, 南到22°00′N; 西起122°36′E, 东止125°28′E)海域的黄色物质分布图。结果分析表明, 研究区给出的黄、东海海域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在0.003—0.13m-1范围内, 与大西洋北海测得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比较接近, 但明显低于波罗的海和地中海, 更低于世界各地沿海海湾。平均而言, 比在太平洋点测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值高约80%, 达0.09m-1左右。在水平分布上, 黄海海域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明显高于东海海域, 沿岸水域明显高于远海水域。受长江水系和黄海环流以及沿岸排污等要素的影响, 在长江口以外和黄海中、南部水域及其沿岸附近有明显的高吸收系数值聚集区。同时发现, 在黄海西部沿岸, 由于有较高反射率的高泥沙含量的影响, 对该区黄色物质的反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在苏北沿岸和长江口水域尤其如此。而在韩国、日本西海岸、浙江及福建沿岸水域则比较正常的给出了黄色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卫星遥感对同一地区重复成像的特点,采用从海湾不同时相的影像中提取不同潮位的水域面积的方法,建立潮位面算式和采用分层求和的方法建立沉积参量算式.利用沉积参量算式和潮位面算式计算了海口湾两个不同时段的0m以浅的沉积参量:1965~1984年时段沉积总量为4.8×106m3,沉积速率为2.5×105m3/a:1984~1990年时段沉积总量为-8.9×105m3,沉积速率为-1.5×105m3/a.  相似文献   
16.
利用HDG-高灵敏度红外测温仪和常规测试仪器在低温实验室的水槽中,对气温可控条件下模拟形成空气冷/暖平流流经水面过程中的静态水面薄层热结构进行了分层同步测量。数据分析表明,在空气暖平流过程中的静态水面薄层热气温骤增21.5℃,水面皮温商步增加达1.57℃,温度响应系数为+0.073,这种温度应系数在升温吕过程中,其平均值为0.046;而在冷平流(降温)过程中,则为-0.022,个别情况下,皮温降低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海洋黄色物质的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对胶州湾现场水样进行了处理、分析,获得了黄色物质溶液中六种生化成分在胶州湾的水平分布和测定数据,其中测得胶州湾黄色物质溶液中总脂质含量的平均值为21.03mg/dm3,游离氨基酸为1.75mg/dm3,总糖为1.41mg/dm3,氨基多糖为14.23μg/dm3,而胡萝卜素和酚分别为1.13和0.004μg/dm3.黄色物质在胶州湾海水中约为24.20mg/dm3.计算给出了胶州湾黄色物质中总脂质占86.90%,总糖占5.82%,游离氨基酸占7.22%,氨基多糖占0.06%,而胡萝卜素和酚所占比例甚小,与总脂质、氨基酸和总糖相比,约相差几个数量级.分析认为,胶州湾黄色物质以陆源输入为主,其生化成分分布受河流淡水入海流路和湾内环流等影响而被进一步扩散、输送.  相似文献   
18.
利用胶州湾现场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测量数据,建立了胶州湾水域黄色物质反演的三种统计模式。与Bricaud和Pegau所建立的模式进行比较发现,胶州湾黄色物质均值模式中的S值比Pegau和Bricaud模式中的S值要小近一倍。为了进一步检验所建模式的真实性、可靠性,利用2003年3月12日—4月6日在黄、东海海域(120°30′05″E,35°59′46″N—123°27′04″E,36°00′04″N;122°12′50″E,30°45′40″N—125°00′26″E,30°00′10″N)81个站点的现场数据分别对已建的胶州湾模式和国外相应模式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用胶州湾400均值模式、440均值模式、Bricaud模式和Pegau模式获得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计算值与现场同步实测值的误差平均值分别为-14.37%、-35.20%,0.19%和19.95%。对比值进行计算,给出胶州湾400均值模式、440均值模式、Bricaud模式和Pegau模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比值分别为0.85012、0.63932、0.98180和1.17541。同时,也给出胶州湾海域S值的变化区间为0.00166≤S≤0.02403。分析认为,胶州湾400均值模式和Bricaud模式优于胶州湾440均值模式和Pegau模式,在黄、东海海域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中国海洋学会海岸带开发与管理分会,山东(青岛)海岸工程学会主办,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学会、广东省海洋学会协办的"2010全国海岸带和海涂开发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19—22日在云南腾冲举行。来自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局第一、二、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所、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广西、河北等省海洋与渔业(厅)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海洋对大气,大气对海洋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早已引起了国内外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的高度重视。特别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气候异常,更加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对这一课题研究的浓厚兴趣。近几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提高和研究的日益深入,使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气候异常现象,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影响气候异常现象发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大洋内部水文结构的骤变埃尔尼诺现象(以下简称现象),是太平洋海域水温结构骤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虽然对现象发生的机理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但对它与世界气候异常的相互关系,大量研究认为:世界性的气候异常即干旱、洪涝、高温、严寒等均与大洋的海温异常,埃尔尼诺现象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太平洋埃尔尼诺现象生消过程中各不同阶段海温变化特征,与山东沿海降水变化间的关系,分析了三次重要事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