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3篇
地球科学   3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沉积──古环境研究的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海蚀龛沉积物 ,研究表明它是后期冰水湖泊沉积环境下的产物 ,该沉积剖面的形成环境反映了本地区距今 46 0 0年以来地貌演化、冰盖进退与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古海蚀龛沉积剖面的发现 ,为目前主要基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及冰芯等进行的南极无冰区古环境研究领域 ,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载体。  相似文献   
52.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重;中国北方地区当前的干旱化时空格局与东亚夏季风异常特征密切相关,夏季风减弱以及由此造成水汽输送量减少是导致干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低层大气反气旋环流增强和气旋性环流减弱是引起干旱化的异常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53.
赣南- 粤北燕山期火山岩较为发育,并可分为下、中、上三个不同时期的火山岩系,但分布于粤北司前-赣南南迳 一带的火山岩一直缺乏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河口破火山口构造碎斑熔岩的锆石具有清晰的震荡环带,Th/U 比值高,属典型 的岩浆成因锆石。锆石SHRIMP U-Pb 测年结果显示,14 颗锆石15 个测点的年龄变化范围较小,为410~473 Ma,加权平均 年龄为(443.6±5.4)Ma,MSWD 为1.3,代表了碎斑熔岩的成岩年龄。根据国际地层表,河口破火山口构造碎斑熔岩形成 于晚奥陶世末期-早志留世初期,属加里东期火山活动的产物。河口破火山口构造碎斑熔岩加里东期锆石SHRIMP U-Pb 年 龄的首获,证明司前-南迳一带存在加里东期火山岩,这为赣南-粤北加里东期岩浆作用和花岗岩型铀矿成因的研究提供 了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54.
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科学实验取得的资料,对1979年6月15日00 GMT 100—850 hPa等9层FGGE Ⅲ b分析的高度和风场进行了客观分析订正,并以订正前后的资料为初值,用T21L5和T42L9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北半球谱模式作了5个5天预报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原实验资料对FGGE Ⅲ b资料的订正,将使FGGE Ⅲ b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分析得到改善。对流层上层的资料订正比下层效果明显。高原地区初值场的订正对数值预报结果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较高分辨率模式的预报结果影响更大。初值订正后不仅影响未来高原地区的预报,而且通过能量频散可以影响到我国东部和日本,大约经过5天左右,甚至可以影响到阿拉斯加和北美。  相似文献   
55.
春末夏初青藏高原植被对全球变暖响应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维新  刘晓东 《高原气象》2009,28(4):723-730
利用1982-2002年Pathfinder NDVI遥感数据, 采用REOF和倾向度趋势分析方法, 研究了5~6月青藏高原地表植被变化区域特征及与全球变暖的关系。21年来高原区域春末夏初植被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且存在一个位于高原南北呈带状分布的植被显著变化区域。该区域内植被对全球气温变暖响应显著, 与前期5月北半球平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675, 通过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 植被NDVI随气温升高呈现出显著一致的增加趋势, 增长速率超过10%/10 a, 是全球变暖响应的显著区和敏感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对植被全球变暖响应显著的区域基本上处于高山山脉或半荒漠NDVI值低于0.12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变暖响应的对比表明, 草地对全球变暖响应明显高于林地, 其植被NDVI 21年约增加10%。  相似文献   
56.
57.
郭国林  杨经绥  刘晓东  徐向珍  武勇 《岩石学报》2016,32(12):3673-3684
本文对罗布莎三个矿区的铬铁矿进行了详细的原位PGM研究,发现罗布莎各个矿区的铬铁矿中PGM组合和显微结构不同,暗示PGM能够记录铬铁矿形成与演化过程。罗布莎矿区的PGM显微特征显示铬铁矿结晶于高温、低硫逸度的环境中,可能系岩石/熔体反应和结晶分异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康金拉矿区的原位PGM主要为组合型包裹体,有少量产于铬铁矿裂隙之间的贱金属硫化物和合金矿物,为不同来源的熔体混合作用的结果,并暗示铬铁矿成矿后还受到热液流体的改造;香卡山矿区的PGM表明铬铁矿成矿之后遭受到还原性流体的交代作用,铬铁矿中早期结晶出来的硫化物或者铂族矿物被还原改造,形成铁镍矿等次生矿物,保存于铬铁矿粒间或者铬铁矿的裂隙中,这个过程可能与蛇纹石化或者晚期构造流体改造作用有关。罗布莎原位PGM研究表明,PGM矿物贯穿于铬铁矿结晶成矿过程的始终,PGM的矿物及其组合能够记录铬铁矿结晶时母熔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甚至还能反映铬铁矿成矿后所经历的后期构造热液事件。因此,结合单矿物分选和原位调查两种方法,查明铬铁矿中PGM的赋存类型及微观结构,对全面理解铬铁矿的成矿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谭儒  刘晓东  王舒文 《海洋测绘》2022,(5):19-22+31
近年来多波束水体数据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受波束宽度与旁瓣的影响,利用常规波束形成方法水下成像效果欠佳。高分辨率波束形成方法虽然效果良好,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计算量巨大的缺陷。为此,基于深水多波束声纳分扇区发射的特点对MVDR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方法采用常规波束形成与MVDR波束形成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了对MVDR中的滤波器长度的要求,因而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实验结果显示,改进方法与MVDR算法成像效果相当。该方法在多波束声纳分扇区发射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计算优势。  相似文献   
59.
朱翊  孙立坚  刘晓东 《测绘科学》2007,32(5):141-143
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推广,数据交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和探讨。本文针对GIS和其他非空间数据的数据共享与自动数据交换应用,提出了由数据传输服务、数据交换适配器和任务处理器三部分组成的数据交换系统模型;引入了XML作为空间数据的逻辑表达及中间数据标准格式,使其具有异构GIS跨平台共享数据资源与服务的能力;数据引擎模型作为GIS和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事务处理中心,采用工作流管理技术定义复杂分析模型及业务流程;以及不同数据类型驱动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60.
Three-year summertime surface atmospheric N2O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Fildes Peninsula, maritime Antarctica,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2O concentration, total atmospheric O3 amount, and sunspot number were analyzed. Solar activity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surface N2O concentration and total O3 amount, and increases of sunspot number were followed by decreases in the N2O concentration and total O3 amount.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N2O concentration and total atmospheric O3, and ozone destruction was preceded by N2O reduction. We propose that the extended solar activity in the Antarctic summer reduces the stratospheric N2O by converting it into NOx, increases the diffusion of N2O from the troposphere to the stratosphere, decreases the surface atmospheric N2O, and depletes O3 via the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O3 and NOx. Our observ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of solar activity regar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arctic O3 h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