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工业技术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为提高PM2.5长期预测精度,以空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作为影响因子,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TSMN(time series memory network)预测模型.该模型由两个组件构成,本地记忆组件利用外部记忆方式提高模型长程记忆能力,并与多站点空间关系建模的邻域组件协同从时空角度完成PM2.5长期预测.通过使用不同评价指标将TSMN模型与多种模型进行对比,其中与性能较优的CNN-LSTM模型相比,该模型的RMSE、MAE分别下降5.2%、5.7%,R2提升7.5%.实验结果表明TSMN模型能够有效提高PM2.5浓度的长期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2.
黄远  杜金龙  王祖敏 《金属学报》2020,56(6):801-820
基于二元互不固溶金属体系的材料在航天、核聚变工程、电子封装以及反装甲武器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反应热为正、组元性质差异较大,其直接合金化以及相应的材料制备都十分困难。针对于此,国内外开发了多种用于二元互不固溶金属直接合金化的方法,并对合金化过程的热力学和扩散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综述了机械合金化、物理气相沉积和离子束混合3种已有合金化方法的原理、热力学机制及其在二元互不固溶金属粉末合金和纳米多层膜等材料中的应用。然后,介绍了近些年来本研究组提出并发展的辐照损伤诱发合金化、高温结构诱发合金化等新型互不固溶金属合金化方法,详细阐述了这2种方法的原理、合金化界面显微结构、热力学机制、扩散机制和应用。最后,展望了二元互不固溶金属体系合金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3.
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碳纤维(CF)三维混杂编织体为增强体,环氧树脂(ER)为基体,通过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制备了三维编织混杂复合材料,研究了其摩擦磨损性能了,并采用混合正压力模型对摩擦系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纤维总体积含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CF体积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增大,而其比磨损率降低。UH3D/ER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为主,CF3D/ER复合材料则以磨粒磨损为主,混杂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取决于CF与UHMWPE纤维的相对含量 ,通过调节UHMWPE纤维和CF的体积比例可实现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有效调控。采用的计算模型可较好地预测UH3D/ER的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74.
从冶金学和生物学两方面综合考虑,熔炼出力学性能可满足硬组织植入材料要求的新型医用镁钙合金,并通过Zn离子注入进行了表面改性.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对离子注入前后材料的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钙含量的增加,镁钙合金压缩及弯曲模量提高,而压缩及弯曲强度和变形能力略有下降.Zn离子注入后,镁钙合金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略有增大.合金化和热处理可有效提高镁钙合金在模拟体液(SBF)中的极化阻力(Rp);离子注入后极化阻力下降,但利于镁钙合金表面稳定保护层的形成而使其耐蚀性提高.  相似文献   
75.
磁铁电源远控系统采用嵌入式工控机DA710作为控制器,运行EPICS IOC,通过Modbus RTU协议来与数字电源控制模块(DPSCM)通信,从而来控制各类磁铁电源。上层应用程序采用Control System Studio(CSS)来开发,包括人机界面和语音报警。通过性能测试表明该系统满足物理调束的要求,该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76.
Ti离子注入H13钢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EVVA源强流离子注入机将Ti离子注入到H13钢表面,注入剂量和离子能量分别为0.5×1017~5.0×1017ions/cm2和105keV。利用TR IM2003程序模拟计算饱和注入剂量;通过显微硬度仪、磨损试验机、电化学测试系统和扫描电镜测试了注入前后H13钢的表面硬度、磨损性能、摩擦系数和耐蚀性。利用SEM、AES、XPS和EDX等分析手段对注入前后的材料表面形貌、注入元素的化学价态及浓度分布等进行分析。借助XPS考察了注入表面层钛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Ti离子注入显著提高了H13钢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减轻了磨粒磨损;减轻了表面层铁元素的氧化。通过所测主要性能可知,利用钛离子注入改善H13钢较为经济有效的注入参数分别为1.0×1017ions/cm2和105keV。  相似文献   
77.
为了研究压拱和悬链线阶段的受力机理,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了装配整体式框架(PCF)模型并用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析模型,选取A2模型对这2个阶段的受力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将该阶段承载力与经典塑性铰理论承载力相比,定义了压拱和悬链线机制承载力提高系数η和ξ,研究了跨高比、层数、配筋率等参数对结构抗倒塌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底部配筋率由0.44%增加到0.88%后,压拱机制承载力最大值F_(u.a)和悬链线机制承载力最大值F_(u.c)分别增加了37%和88.7%,η由1.25减少到1.22,ξ由1.06增加到1.45;顶部配筋率由0.66%增加到1.03%后,F_(u.a)增大了25%,η由1.25减少到1.20,而F_(u.c)变化很小,ξ由1.57减少到1.16;改变跨度导致跨高比由8增加到15时,F_(u.a)和F_(u.c)分别减小了67%和59%,η由1.33减小到1.18,ξ由1.44增加到1.59;改变梁高导致跨高比由8增加到15时,F_(u.a)和F_(u.c)分别减小了87.7%和59.9%,η由1.35减少到1.08,ξ由1.44增加到3.85;层数增加时,η减小,ξ增大;侧向约束的刚度对悬链线效应的影响较大,当柱相对抗弯刚度大或侧向约束的跨数多时,悬链线效应对抗力的提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8.
钢板剪力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津津塔是我国首座采用钢板剪力墙的超高层建筑,也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钢板剪力墙结构,其主要抗侧力体系为钢板剪力墙和钢管混凝土柱所构成的核心筒。为研究这种结构体系及其构造做法的实际受力性能,并为设计计算提供试验依据,完成了2个2跨5层1∶5缩尺比例的钢板剪力墙模型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试件变化的主要参数包括钢板剪力墙与周边框架的连接方式以及钢板剪力墙的加劲构造措施。试验表明,钢板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稳定的滞回性能。未设置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试件,在加载初期即发生平面外屈曲,其滞回曲线呈现一定的S形捏拢趋势;设置有4道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试件,在加载过程中未发生平面外屈曲,其滞回曲线呈饱满的纺锤形。此外,采用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的钢板剪力墙试件在加载过程中有较大噪声,可能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79.
李鹏  张颖  张琼  黄远 《电子测试》2014,(Z1):91-9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需求的日益增长,网络技术的革新已然成为了不变的社会时代焦点.电信网络,作为互联网、信号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拓展自己的业务成为了他们发展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数字化技术在电信网络技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化电信网络技术在信号传输、信号处理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优越性也是可见一斑。因此,快速的、大力的将数字化投入到电信网络中有着广大的前景,关于数字化的的网络技术研究也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在各个领域中研究的重点。在这样的社会行业背景下,笔者在本文的论述中,选择从电信网络技术这一侧面,对数字化网络技术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钢梁与混凝土楼板的组合作用对钢-混凝土组合框架体系的刚度、承载力及耗能能力的影响,并考察组合框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进入弹塑性阶段的受力性能,进行了2榀足尺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2榀组合框架分别为组合梁-钢管混凝土框架及纯钢梁-钢管混凝土框架。试验中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1/21。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框架结构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及良好的延性;钢梁与混凝土楼板的组合作用能显著提高结构的刚度、强度及耗能能力,并且能有效保证钢梁上翼缘的局部稳定性及钢梁的整体稳定性;楼板组合作用将使钢梁下翼缘应变显著增大,导致楼盖梁转动能力的减小;两个试件的破坏均是由梁端失效引起,说明试验中采用的梁翼缘贯通式节点能够满足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