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工业技术   1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31.
对各种金属氟盐、氯盐体系与铝液的作用,以及对Al- Si合金熔体变质作用的化学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对反应产物用络合离子酸碱理论等作了分析,进而用X- 衍射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2.
混合稀土基大块非晶合金晶化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混合稀土基MM55Al25Cu10Ni5Co5大块非晶合金的晶化动力学。结果表明:该非晶合金晶化具有明显的动力学效应;阶段激活能随晶化体积分数的增加,先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为典型的形核及长大机制,且形核瞬间完成,晶化以生长为主。各种表观激活能都大于单一稀土基La55Al25Cu10Ni5Co5非晶合金相应的值,表明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区域Avrami指数n(x)为3.22~5.23,为三维形核与长大过程。晶化以形核率增加还是减小的方式进行,取决于晶化体积分数与晶化温度。  相似文献   
133.
Hierarchical layer-stacking Mn-Ce composite oxide with mesoporous structure was firstly prepared by a simple precipitation/decomposition procedure with oxalate precursor and the complet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VOCs(benzene, toluene and ethyl acetate) were examined. The Mn-Ce oxalate precursor was obtained from metal salt and oxalic acid without any additives. The resulting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Brunauer-Emmett-Teller(BE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 hydroge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H2-TPR)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Compared with Mn-Ce composite oxide synthesized through a traditional method(Na2CO3 route), the hierarchical layer-stacking Mn-Ce composite oxide exhibited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in the complete oxid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By means of testing, the data revealed that the hierarchical layer-stacking Mn-Ce composite oxide possessed superior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good low-temperature reducibility, high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and rich adsorbed surface oxygen speci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enhancement of catalytic abilities.  相似文献   
134.
试述企业实施CAD/CAM技术的原则及步骤———统一平台,保护投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清华大学机械系机电研究所所长颜永年北京清华天河公司CAD部武晓峰赵家忱一、前言1996年是我国CAD技术应用发展较快的一年。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设计院率先应用了CA...  相似文献   
135.
武晓峰 《通信世界》2014,(22):30-30
进入2014年,智能手机硬件配置继续升级,并且加速向低价位段市场渗透。而智能手机硬件配置升级的逻辑在于,智能手机将成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硬件在内的多设备的处理中心,更多的数据、更丰富的多媒体、更具感知的体验是智能手机发展方向,智能手机将向更高性能计算化、高品质多媒体化、高感知体验化迈进,更多的服务体验将会整合进入智能手机。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利用油页岩渣和矿渣制备土聚水泥的方法.分析了油页岩渣-矿渣土聚水泥的强度指标和经济性能,以及蒸汽养护和蒸压养护对土聚水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页岩渣-矿渣土聚水泥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油页岩渣掺量为50%,激发剂掺量为7.5%-15.0%,其水泥强度分别相当于复合水泥的32.5级和硅酸盐水泥的62.5级:蒸汽养护90℃、恒温4h的抗压强度为28 d标养强度的95%左右:蒸压养护1.0 MPa、恒压4h的抗压强度为28 d标养强度的1.5倍左右.  相似文献   
137.
采用铜模喷铸法制备出直径为3 mm的原位β-Zr相/Zr非晶基复合材料,对其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滑动磨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纯块状非晶合金相比,Zr基块状非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复合材料比纯块状非晶合金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速度,最低的磨损速度比纯非晶合金的减小48.1%。同时,包含一定体积分数β-Zr相的复合材料表面磨损比纯非晶合金的轻,只有一些浅的犁沟,其磨削小,显示出轻微的磨粒磨损特征,而纯非晶合金的磨损表面呈现出片状、分层、凸起及深的犁沟等特征,磨削大,为严重的磨粒磨损。复合材料低的磨损速度归因于铸态下析出的分布在非晶基体上的韧性β-Zr枝晶相的存在。该相具有较强的承载、塑性变形和加工硬化能力,通过减小界面处非晶基体的应力集中、释放应变能、限制剪切带和裂纹的萌生与扩展、使塑性变形更加均匀等途径提高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38.
通过液压和热挤压制备CNTs-Al中间纳米材料,用超声振动把中间纳米材料加入熔融铝合金铸造CNTs/Al-Zn-Mg-Cu铝基复合材料.对CNTs/Al-Zn-Mg-Cu复合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研究CNTs含量对Al-Zn-Mg-Cu铝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其与合金显微组织和维氏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CNTs的加入明显细化Al-Zn-Mg-Cu合金基体中的α-Al晶粒,显著提高合金的维氏硬度,体积分数为12%的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最佳.在载荷为30 N时,随CNTs含量增加,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因数先降低再略微升高,与基体材料相比,体积分数为12%的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磨损率降低了44.5%,主要磨损机制由基体材料的剥层磨损转变为复合材料的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39.
为了改善铸态Mg-3Zn-1Y-1Mn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合金在不同变形温度下的组织演变规律和变形机理,对铸态Mg-3Zn-1Y-1Mn合金进行热挤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当挤压温度为330℃时,挤压态合金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270 MPa和16.8%。挤压态合金性能大幅提高主要归因于3个方面:由动态再结晶导致的细晶强化作用、未被动态再结晶抵消的加工硬化以及第二相粒子强化作用。在热挤压过程中,当挤压温度为300℃时,同时发生连续动态再结晶和动态回复;而当挤压温度为330和360℃时,发生不连续动态再结晶。此外,在热变形过程中{0001}基面滑移、{■}Ⅰ型柱面滑移和{■}Ⅱ型柱面滑移对塑性变形的贡献受挤压温度影响很大,而{■}Ⅱ型柱面是3个滑移系中最难启动的滑移系。  相似文献   
140.
利用吸附在聚苯乙烯(PS)胶体颗粒表面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诱导原位生成的介孔纳米SiO2颗粒在胶体颗粒表面进行自组装,形成PS/SiO2复合颗粒,然后550℃下焙烧除去PS和CTAB,得到"笼状"中空SiO2微球.SEM和TEM分析表明,中空SiO2微球的球壁是由约90nm的SiO2颗粒相互连接而形成,纳米SiO2颗粒之间形成大约20~80 nm的粒间孔,这些孔和纳米SiO2颗粒在中空微球球壁上并存,形成"笼状"结构.SAXRD和BET分析表明,构成球壁的纳米SiO2颗粒具有MCM-4l型有序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