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2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和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淀粉聚合物微球,以微球的平均粒径和溶胀度为指标,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微球合成的影响.利用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油水相体积比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微球的平均粒径和溶胀度均有影响,其中MBAA用量和油水比的影响较大.所得微球粒度分布范围较窄,球形圆整,表面粗糙多孔,可用作良好的药物载体和吸附剂.  相似文献   
92.
黄原胶辐射接枝丙烯酰胺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0Co γ为辐射源,在氮气保护下对黄原胶(Xanthan gum,XG)和丙烯酰胺(Acrylamide,AM)进行共辐射接枝,制备出了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anthan gum-graft-Acrylamide,XG-g-AM).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样品接枝率和单体转换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元素分析(Element analysis,EA)、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热重分析(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TGA)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XG浓度为10 g/L,AM与XG质量比为3:1,吸收剂量为6.0 kGy,其最佳产品接枝率为128.5%,单体接枝效率为80.4%.同时对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效果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93.
以玫瑰香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原料,采用水浴恒温磁力搅拌法制备玫瑰香精-HP-β-CD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产率为指标评价了包合工艺,利用红外(FT-IR)和薄层层析色谱(TLC)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P-β-CD与玫瑰香精形成了包合物,且在包合过程中未改变玫瑰香精的化学成分,提高了玫瑰香精的缓释效果。最佳制备工艺:玫瑰香精1mL,m(HP-β-CD/g)︰V(玫瑰香精/mL)=6︰1,搅拌速度700 r/min,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5 h。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包合温度>搅拌速度>玫瑰挥香精和H-β-CDP的投料比>包合时间。  相似文献   
94.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环己烷和水构成反相悬浮体系,Span60和Tween60为复配乳化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淀粉微球。采用人工肠液对所得淀粉微球进行体外降解,运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对所合成的淀粉微球及其降解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淀粉微球在消化液中的降解有规律,从时间上推理,能够在结肠部位准确释药。因此,淀粉微球有望成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的理想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95.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得到中性淀粉微球,再用Na3P3O9进行阴离子化得到阴离子淀粉微球,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阴离子淀粉微球对Cd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pH、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淀粉微球对Hg2+的吸附行为既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又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同时,分别采用拟一级模型和拟二级模型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并计算了这些动力学模型的速率常数,实验数据和拟二级模型计算结果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
以黄原胶(XG)、丙烯酸、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并复合海泡石制备接枝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共聚物对Cu2+的静态吸附行为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温度298.15K,pH为8.2,时间为40min,共聚物对Cu2+的吸附效果最佳。共聚物对Cu2+的吸附行为更加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7.
为优化黄原胶(XG)与丙烯酰胺(AM)接枝共聚物(XG-g-AM)的合成工艺,以产品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回归综合得分为指标,采用响应曲面(RS)法分析了m(AM)∶m(XG)比例、XG浓度和辐射总剂量(60Co-γ为辐射源)对产物接枝参数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同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法对接枝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M已成功接枝在XG上,并且当m(AM)∶m(XG)=2.9∶1、XG浓度为9.8 g/L和辐射总剂量为5.9 kGy时,相应产品的接枝率、接枝效率回归综合得分的预测值(19.95)最大;验证了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接枝率为130.2%,平均接枝效率为80.4%,综合得分为19.78,试验值与预测值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综合得分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
以β-环糊精(β-CD)为原料、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法合成β-CD微球,并用于对玫瑰香精的包合。通过L9(34)正交实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为:4 gβ-CD微球包合1 mL玫瑰香精(即料液比为4:1,下同),包合时间4 h,包合温度50℃,搅拌速度600 r/min;在该条件下,玫瑰香精的包合率为64.2%,产率为89.5%;各因素对包合效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玫瑰香精和β-CD微球的料液比>包合温度>搅拌速度>包合时间。  相似文献   
99.
分子信标是基于荧光共振能量传递原理设计的一种发夹型寡聚核酸分子荧光探针,能够与待测核酸序列分子相互作用发生结构变化产生不同强度的荧光信号,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适于活体检测等优点。对分子信标的结构、设计原理、热力学研究、选择性与动力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非典型分子信标(LNA-MB、SQ-MB)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0.
蒙脱土吸附骨胶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蒙脱土(MMT)吸附骨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其吸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时间为1 h、超声分散功率为150 W、骨胶质量分数为3%和pH值为5时,MMT对骨胶的吸附效果最佳,并且其吸附量随介质浓度、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