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一种液-液-汽三相平衡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相稳定性判据设计了液 -液 -汽 (LLV)三相平衡的算法。基于关键组分的概念确定两平衡液相组成的初值 ,液液平衡计算表明算法可靠。对乙醇 -乙酸乙酯 -水和甲醇 -乙酸乙酯 -水二个物系进行了LLV三相闪蒸计算 ,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较好地收敛于实际解。  相似文献   
102.
填料塔中碱性水溶液对空气中微量CO2的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填料吸收塔中研究了NaOH水溶液(0.30~0.97 kmol·m-3)以及有机胺水溶液(MEA:0.10~0.50 kmol·m-3;DEA:0.10~0.50 kmol·m-3)吸收空气中微量CO2的过程,并建立了该过程的数学模型,用NaOH水溶液吸收空气中微量CO2的实验结果估算了填料的有效相界面积av,并根据有效相界面积以及有机胺水溶液吸收CO2的实验结果预测了MEA、DEA水溶液吸收空气中微量CO2的总反应速率常数(kov)exp.由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总反应速率常数与数学模型能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03.
研究了以邻氯苯酚为主要原料生产 2 ,6二氯苯酚的合成工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 :以四氯乙烯为溶剂 ,邻氯苯酚 /氯气 /二异丙胺 (物质的量比 ) =1 .0∶ 1 .2∶ 0 .0 0 3 ,通氯时间为 3 h,反应温度为 1 1 0℃ ,产品 (以邻氯苯酚计 )收率为 77.1 %  相似文献   
104.
支撑层对硅橡胶复合膜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引言 为了扩大渗透汽化技术的应用领域,科研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增强渗透汽化膜的分离性能.从工业化的观点而言,用于实际应用的渗透汽化膜大多是复合膜,它由选择层(或分离层)和支撑层组成.一般认为,选择层决定着复合膜的选择性和通量,支撑层起支撑和机械稳定作用.Nijhuis[1]在从甲苯-水体系中分离甲苯的过程中对均质膜和以聚砜为支撑层的复合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比较;Sturken[2]分别用聚醚酰亚胺和聚偏氟乙烯为支撑层的硅橡胶膜从二氯乙烷-水体系中提取二氯乙烷,他们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支撑层的影响可以忽略.然而Scholz[3],Heinzelmann[4],Rautenbach[5],Borges[6],Vankelecom[7],Farooq[8],Lipnizki[9]等均在各自研究中发现,由于基膜和分离层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制膜方法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支撑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复合膜的分离性能;Feng[10]对均质硅橡胶膜和有微孔支撑层的硅橡胶复合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比较,发现均质硅橡胶膜优先透过异丙醇,而有微孔亲水性支撑层的硅橡胶复合膜则优先透过水,这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支撑层甚至起主导作用并能够决定复合膜的分离性能.因此,通过系统研究以不同多孔材料为支撑层的复合膜对有机物-水溶液的分离性能的影响,能够找到最优的复合膜支撑层,从而能够提高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然而,至今关于支撑层对渗透汽化膜分离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仍相当少.  相似文献   
105.
焦真  马少玲  王兵  吴有庭  张志炳 《化工学报》2006,57(12):2801-2805
引 言 离子液体是指在室温或室温附近温度下呈液态的由离子构成的有机熔融盐,其特点是:几乎没有蒸气压,热稳定性好,大多数离子液体可以在高达300℃的温度范围内不分解,还对大量常见的有机物或无机物有良好的溶解性能,用离子液体替代传统的有机溶剂作为反应和分离的介质,也能有效地消除VOCs污染.因此,离子液体的研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3].  相似文献   
106.
The process of removing dilute CO2 from air by using me mixtures of K2CO3 and piperazine (PZ) was conducted in a random packed tower at 2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Z increased the absorption rate of CO2 into aqueous K2 CO3 much more effectively than MEA or DEA. The volumetric overall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KGa) of dilute CO2 absorption into K2CO3/PZ was measured. The KGa value was evaluated over the ranges of main operating variables: the concentration of CO2 in inlet gas, gas flow rate, liquid loading, CO2 loading in liquid phase,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K2CO3 and PZ. The test showed that KGa could be remarkably improved by increasing liquid loading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Z, and de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CO2 in inlet gas, as well as the gas flow rate and CO2 loading in liquid phase.  相似文献   
107.
张锋  耿皎  王宝荣  张志炳 《化工学报》2005,56(10):1837-1842
在降膜受热流动过程中,由于液膜边缘与膜中央之间存在速度差异,造成液膜横向温度分布不均,由此在液膜横向产生了表面张力梯度, 即引起了自液膜边缘向液膜中央的Marangoni流动,从而使得液膜收缩变形. Marangoni流动引起的收缩效应与液体润湿性及流动压力的扩展效应相互作用, 在液膜边缘形成了凸起区. 根据液膜边缘凸起区内的受力平衡和物料平衡关系,同时考虑温度引起的表面张力梯度对液膜流动的影响,建立了受热降膜收缩模型. 此模型显示, 较低的壁温、较小的固液接触角以及较大的液体流量有利于液膜在加热固体壁面上的扩展. 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显示,该模型较准确地预测了受热液膜下落初始过程中的液膜分布, 能够为传质传热过程及其设备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An operation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evaluate and predict the permeation performance of mixed gas through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membranes by combining the ideal gas permeation model with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mixed gas transport character. This model is tested using the binary and ternary mixed gas with various compositions through the PDMS membranes, and the predicted data of the permeation flux and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permeated ga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n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perational model is applic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rmeation performance of mixed gas through PDMS membranes.  相似文献   
109.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对化工过程的塔板性能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和综合评判。通过一些实例的定量评判与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果,可供设计和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0.
无醇及低醇饮料的研制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制及生产无醇及低醇饮料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限制发酵的方法,包括专一酵母发酵、改变糖化工艺和改变发酵工艺法;另一类是制成酒精饮料后利用各种分离手段脱除酒精,有蒸馏法、渗析法、反渗透法、吸附法、膜萃取、超临界CO2萃取法、旋转锥体柱法(SCC)、冷冻法和渗透汽化法。(孙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