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3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5 毫秒
21.
对HG─670t/h炉属电机故障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富拉尔基发电总厂王振清,宋士强1故障简介我厂自1981年至1989年十年间分两期共安装6×200MW火力发电机组。单台炉配备6台风扇磨煤异步电动机和4台引、送风异步电动机,尽管它们仅占我厂电气设备总件数...  相似文献   
22.
针对200MW发电机滑环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从碳刷选型、碳刷用前预磨、碳刷支架调整及现场修复等方面进行详细叙述,提出刷架安装位置一定要考虑整个汽轮发电机转子热态时向发电机侧的膨胀量。  相似文献   
23.
以具有纳米尺度孔径的聚偏氟乙烯(PVDF)质子传导膜为对象,研究电解质溶液中水合离子在受限空间内的传递行为,证明使用纳米尺度多孔膜代替离子交换膜用于液流电池过程的可行性。利用渗透实验分别研究浓度场、压力场,以及不同渗透压条件下膜中离子扩散和水迁移现象,分析传质行为与膜结构和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离子在纳米尺度孔径的PVDF膜中的扩散过程与溶液中类似,表观离子扩散系数不受浓度差推动力的影响;离子交换膜中的表观离子扩散系数随浓度差推动力提高而增加。在渗透压作用下,自制PVDF纳米孔膜的水迁移速率低于Nafion 117膜,水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小;对于H+/VO2+的离子选择系数超过300,有效透过H+而阻止VO2+,适用于全钒液流电池过程。  相似文献   
24.
外延式厂用电的结线方式,在防雷方面忽视了相互间的有效防雷配合,特别是带有较长架空线路的外延式厂用电,由于其线路部分雷击而损坏厂用电电气设备的事情已屡有发生,危及厂用电的安全运行,从一起典型的雷击事故实例,证实目前这种防雷保护方式的缺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了厂用电带架空直配线方式的防雷问题。  相似文献   
25.
1号主变压器压力释放阀在油表面温度仅为68℃时动作,造成主变跳闸。通过检查分析发现事故主要原因是冷却器运行方式选择不当,次要原因是变压器油位高及巡查不全面、对设备不了解。对此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制定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6.
研究质子传导膜对全钒液流电池性能的影响,包括膜面电阻、阻钒性以及质子传导膜厚度,为研究开发适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的质子传导膜提供依据.通过测定钒电池循环充电/放电过程的效率、暂态极化曲线、静态交叉放电曲线,建立选择与优化膜材料的评价方法;在考察膜电导率、膜厚、阻钒性和机械强度的综合性能指标后,认为膜面电阻在0.3~0.5 Ω·cm2范围,具备优良阻钒性能条件下,膜厚约150 μm比较合适.使用符合该性能的聚偏氟乙烯质子传导膜时,钒电池能量效率超过70%,有望满足发展大容量蓄电储能装备的需要.  相似文献   
27.
研究全钒液流电池充电/放电过程,电解液中不同价态水合钒离子、氢离子、水分子在纳米孔径的质子传导膜中的渗透迁移行为,为膜材料性能改进以及电解液系统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测定全钒液流电池开路状态下的自放电、恒电流模式下的充电/放电循环过程,分析钒离子渗透和水迁移影响因素,揭示电池运行过程纳米多孔质子传导膜中钒离子渗透及水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自放电过程主要发生钒离子浓度差作为推动力的传质扩散,水分子的跨膜净迁移量可忽略;在恒流模式下的充电/放电循环过程中,隔膜两侧阴极、阳极电解液中水合离子迁移、浓差扩散、渗透压效应均发生作用,导致阳极侧电解液向阴极侧发生净的水迁移,需要通过电解液管理保持电池系统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8.
结合黄河下游孙口水文站实际观测资料,对黄河下游地区较小流量级下所发生的假潮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假潮是由于沙波运动在弯道处因控导工程作用产生雍水和回水而引发的一种水位、流速、含沙量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幅度变化的水文现象,解决了在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中存在的水量确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9.
将Cr_2O_360ppm以上(如:200~400ppm)的水不溶性硫和50%以下的水溶性物质(氯化钠等)一起焙烧挥发得到固体生成物,置入回转窑中加高温达到1100℃,10分钟以上即可,如果能使高温达到1150—1350℃,15分钟乃至  相似文献   
30.
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委托钟渊化学公司开发利用无定型碳化硅制造高效光电池技术,开发期限为二年,开发经费为6亿日元。该技术由阪大基础工学部的浜川圭弘教授和钟化中央研究所的大和田善久主任进行研究,这种无定型sic光电池与通常的无定型硅光电池相比,其光——电变换效率颇高、其光电池的生产效率出色。该新型光电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