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工业技术   130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2024铝合金表面混合稀土转化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浸渍法在铝合金2024表面上获得了混合稀土转化膜。确定了成膜的最佳工艺。利用湿热试验、盐水浸渍试验及电化学测试方法评价了膜的耐蚀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膜的微观形态。提出了膜形成的可能机理和耐蚀机理。  相似文献   
52.
电沉积Co-Ni合金镀层结构及硬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氨基磺酸体系电解液电沉积Co-Ni合金,研究了电解液中钴、镍金属离子浓度与合金镍层中钴含量的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不同钴含量沉积层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同时研究了合金沉积层显微硬度和合金成份的关系及热处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解液中Co^2 /(Co^2 Ni^2 )在0.1-0.5的范围内时,钴离子的优先共沉积的趋势最强。SEM观察结果和XRD分析测试表明,随着钴镍合金沉积层中钴含量的不断增加,低钴含量合金层粗大的颗粒状结晶逐渐转变为细致、均匀的三角形状结晶,最终又形成中等大小的颗粒状结晶。同时合金层中钴含量的逐渐增加,结构由fcc镍固溶体过渡为fcc的钴固溶体,最后转变为hcp的钴固溶体。并且在形成两个钴固溶体的钴含量范围内(20%-50%和60%-80%),所对应的钴镍合金层的硬度值远大于低钴含量区所具有fcc镍固溶体结构的合金层硬度。  相似文献   
53.
镀锡板耐蚀性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综述了镀锡原板、前处理、电镀、软熔以及钝化工艺等对镀锡板耐蚀性的影响,并展望了镀锡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4.
在硫酸盐镀液中所得的含铅与不含铅的镀锌试片,经铬酸盐钝化后,通过湿热试验(HCT)进行了黑变培养,采用试片的表面明度差来表征黑变的程度,考察了铅和光照对其黑变速率的影响,发现镀液中铅离子的存在使黑变反应的活化能Ea从34kJ/mol左右降低到21kJ/mol左右,从而加速了黑变反应。光照虽然使Ea降低了0.5kJ/mol,但同时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指前因子A的值,总的作用结果是抑制了黑变的反应  相似文献   
55.
金属表面稀土转化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铝合金、钢铁、锌(及镀锌)表面稀土转化膜的研究状况。讨论了膜的组织形貌、形成过程和耐蚀机理。  相似文献   
56.
采用“同步”法制备了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的接枝型聚合物网络(IPNs)体系,通过红外光谱跟踪检测了其固化过程,用TEM对所形成的多相体系形貌进行了检测,并对不同软/硬组成比及交联密度的IPNs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从IPNs体系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作用角度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IPNs所形成的复相体系中接枝结构的存在可使组分在较宽范围内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这为从分子设计及工艺设计两角度获得性能优异的功能材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7.
镀锡板合金层是镀锡后在加热熔融处理过程中通过热扩散在基板与锡层之间生成的一种金属间化合物,因此,合金层的生成与原板和镀层都有很大关系.另外,其耐蚀性也直接关系到食品包装所用的镀锡板的寿命.对此,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电镀工艺参数对镀锡板的锡镀层,特别是对锡铁合金层及其耐蚀性的影响,并确定了弗洛斯坦镀液各成分的最佳浓度和电流密度.研究结果还表明,镀锡板合金层的晶粒度越大,晶粒排列越整齐,镀锡板的耐蚀性也越好.  相似文献   
58.
中温固体电解质LaGaO3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固相反应法、凝胶燃烧法分别制备了镓酸镧基固体电解质粉体(La0.9Sr0.1Ga0.8Mg0.2O3-δ).讨论了煅烧温度对粉体物相的影响,比较了两种方法所制备粉体的特点.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固相反应法制备需经1250℃下预烧15h,1500℃下煅烧24h.得到La0.9Sr0.1Ga0.8Mg0.2O3-δ粉体颗粒尺寸在1μm,而凝胶燃烧法仅需在1400℃煅烧10h可以合成La0.9Sr0.1Ga0.8Mg0.2O3-δ粉体,粉体颗粒尺寸150nm。  相似文献   
59.
采用“同步法”制备了一系列室温固化型蓖麻油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制得其梯次化涂层材料,通过原料分析、TMA的温度—形变检测及TEM对相间形貌和相容性的检测结果表明:所获为两相间相畴尺寸在纳米级范围的互穿聚合物网络体系,且随相间混容程度的增加,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区的有效衔接也有所增强.IPNs及其BaTiO3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随聚甲基丙烯酸甲酸含量的增加,IPNs体现出弹性体向脆性变化的形变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良好压电特性的钛酸钡纳米粉对此网络体系进行复合,确定了复合工艺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随BaTiO3;复合量的增加而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60.
为了进一步改善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的离子导电性能,提出了内扩散镀银法,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以001*7离子交换树脂粒为载体,制备了具有离子导电和电子导电的离子交换树脂复合银电极材料,并利用扫描电镜和称重法分析比较镀层的结构,测量镀层厚度。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工艺条件,可在离子交换树脂上镀银,并能获得致密镀层和较小的银的担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