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37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槟榔及其产品中的生物碱.采用Hypersil BDS Cn(250×4.6mm,5μm)色谱柱,柱温60℃;流动相为水-甲醇-磷酸-SDS(55ml:45ml:0.1ml:1g),流速为1.0ml/min;采用SPD-20A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15nm.结果显示,槟榔碱和槟榔次碱在25min内分离良好.测定的精密度为0.87%~1.58%,加标回收率为96.77%~100.23%.应用该方法对槟榔及其产品中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大豆中六种异黄酮成分,同时比较了不同浓度乙醇制备样品对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豆中极性异黄酮含量高,低极性异黄酮甙元含量低。测定大豆中异黄酮含量的乙醇浓度最好控制在60%-80%。色谱柱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的Shim-Pack CLC ODS柱(150×6.0mmID5μm),流动相为MeOHHACH2O(303.566.5),流速为0-8.5min时1.0ml/min,5.8-47min时1.5ml/min,柱温为50℃,检测波长为254。  相似文献   
23.
抗氧化剂的功效及抗氧化活性的体外分析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讨论抗氧化剂在食品和体内的功效,阻止或延缓食品成分的氧化,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剂能力及治疗某些疾病,并简要介绍了体外分析评价抗氧化抗氧化活性的方法,TRAP方法,FRAP方法和ABTs方法。  相似文献   
24.
剑麻短纤维经氯气氧化降解后 ,纤维变细 ,柔性增强 ,长径比趋于一致 ,可用于补强橡胶。文章研究了三种不同的表面预处理方法———分散剂、分散剂 +粘合剂、分散剂 +粘合剂 +胶乳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小麦麸皮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麸皮是小麦加工中的主要副产品,含有具有生理活性的膳食纤维和低聚糖,以及β-淀粉酶和植酸酶等成分。综合利用小麦麸皮具有高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6.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季节牛奶中的类胡萝卜素、视黄醇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牛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八、九月份含量较高,约为17.88μg/100ml;三、四月份含量较低,约为10.24μg/100ml。牛奶中类胡萝卜素的总量与奶牛的泌乳量基本呈相反变化趋势。牛奶中视黄醇含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7.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木薯叶黄酮的工艺条件,比较大孔树脂HPD100、D151、001×1·1、NKA-9、H103和D101对木薯叶黄酮的吸附性能,并对影响树脂解吸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考察的6种树脂中,树脂HPD100最适于木薯叶黄酮的分离纯化,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达208mg/g(干重),同时具有良好解吸性能,用7倍树脂体积的70%乙醇洗脱,解吸率可达96·78%。   相似文献   
28.
我国大豆的加工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粮油作物之一。我国大豆的加工利用可分为传统大豆制品和新兴大豆制品两大类。我国现阶段大豆加工的重点是开发专用功能性大豆蛋白、开发利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以及传统豆制品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29.
木薯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探讨木薯叶黄酮类化舍物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木薯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大小的次序为: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70℃、液科比40:1(mL/g),提取时间2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2.836%.  相似文献   
30.
槟榔活性成分及其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槟榔生理作用广泛,既作药用,又可食用.本文综述了槟榔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药理功能等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