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Ce-MCM-41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模拟汽油脱硫中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Ce/Si比的Ce-MCM-41吸附剂,并考察了其常温常压下用于模拟汽油脱硫的性能。结果显示吸附剂中脱硫能力最好的为n(Ce)/n(Si)=0.02的Ce-MCM-41(1.53mmol噻吩/g吸附剂),且甲苯存在时仍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能。吸附剂与模拟汽油的最佳质量比为0.029,常温常压下2h内可达吸附平衡。使用XRD、FT-IR对合成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表明样品具有MCM-41典型的规整有序的孔道结构。在合成的特定阶段加入超声作用,可以优化其结构提高脱硫率。另外,Ce-MCM-41合成过程中Cu+的加入,对吸附有强化作用,n(Cu)/n(Si)=0.02、n(Ce)/n(Si)=0.01的Cu-Ce-MCM-41(制备时使用超声),脱除噻吩的能力可达7.98mmol/g吸附剂,且可再生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丙三醇为萃取剂,采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萃取精馏法从加氢裂解C9芳烃中脱除茚满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考察了理论塔板数、进料位置、萃取剂进料位置、溶剂比及回流比等操作参数对萃取精馏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各操作参数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当理论塔板数为45、进料位置在第24-26块塔板、萃取剂进料位置为第5块塔板、溶剂比为2.0、回流比为1时,萃取精馏塔顶馏出液中茚满的含量可控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汽油中硫含量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燃灯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氧化微库仑法、紫外荧光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利用气相色谱的各种联用技术,如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联用(GC-FPD),气相色谱-原子发射检测器联用(GC-AED)和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联用(GC-SCD)等,并总结了不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以Al(NO3)3为铝源,P123为模板剂,Na OH、Na2CO3和K2CO3分别为沉淀剂,Cu(NO3)2为铜源,制备出负载铜的金属有序介孔γ-Al2O3,并运用N2吸附-脱附和XRD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同时探讨了铜改性的介孔γ-Al2O3对模型燃油中的噻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这3种沉淀剂都能制备出比表面积大(226 m2/g),孔径分布中心为3.3 nm,孔体积为0.27~0.35 cm3/g的负载铜的介孔γ-Al2O3,且样品都保持了较好的介孔结构。样品对模型燃油中噻吩的吸附脱硫性能表明,用Na OH作为沉淀剂且负载铜的介孔γ-Al2O3样品对噻吩的吸附性能较好,原因在于此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且铜在此样品中的分散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连续复合精馏装置,精馏段采用浮阀板式结构,提馏段采用φ3×3θ环填料结构.考察了塔顶出料速度、理论塔板数、进料位置及回流比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精馏塔较佳工艺条件为:塔顶出料速度0.32 g/min,理论塔板数41块,进料位置为第30~35块塔板,回流比为2.此时丙酮的质量分数和收率分别达99.08%和98.71%.采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连续复合精馏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1%.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丙酸甲酯-甲醇-水体系错流萃取分离工艺,通过实验选择了丙三醇-水的复合溶剂作为分离丙酸甲酯-甲醇-水体系的最佳萃取剂。以UNIQUAC方程为计算活度系数模型,采用色谱法测定了甲醇在丙三醇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并运用单参数法计算了UNIQUAC方程中的相互作用参数。采用相分配系数和物料平衡方程对整个错流萃取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实验及模拟结果表明:当静置时间为20min,萃取剂中水与丙三醇的体积比为1.0,溶剂比为1.5时,经过三级错流萃取,丙酸甲酯的质量分数达到99.5%以上,收率达98%,且实验值和模拟值之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对NaY分子筛进行改性,制备了CuY、CeY和FeY分子筛催化剂,并考察了催化剂在柠檬酸三丁酯合成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eY分子筛对该酯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最高,得出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最优化条件: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4,催化剂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3%,回流反应5 h,酯化率达97.3%。且催化剂可回收,可重复使用,其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