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7篇
工业技术   4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和族组成及硫化物类型的馏分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对山东石大科技集团公司胜华教学实验厂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胜利炼油厂的催化裂化(FCC)汽油进行了实沸点切割,测定了各窄馏分的硫含量、族组成和硫化物类型分布。结果表明,FCC汽油中的硫含量随馏分沸点的升高而增加,两种FCC汽油具有相似的硫化物含量分布,其中噻吩硫占50%~60%,二硫化物占5%~6%,硫醚占25%~30%,硫醇占10%~13%。硫醚和硫醇主要集中在小于100℃的馏分中,二硫化物主要集中在70~100℃的馏分中,噻吩主要集中在大于100℃的馏分中。FCC汽油的烯烃含量随馏分沸点的升高而减少,烷烃和烯烃主要集中在小于85℃的馏分中,芳烃主要集中在大于145℃的馏分中,环烷烃的分布比较均匀。FCC汽油中的辛烷值分布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2.
本文对孤岛渣油在分散型Mo系催化剂存在下的加氢裂化与临氢裂化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裂化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残渣油的组成,分析初步揭示了在分散型钼系催化剂存在下渣油加氢裂化反应的机理和分散型催化剂抑制生焦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分散型Mo系催化剂存在下,测量油加氢裂化以自由其热裂化反应为主;但加氢反应抑制了胶质-沥青质的综合反应,同时催化剂对沥青质缩聚物的吸附作用,延缓了焦炭的生成。  相似文献   
43.
从β分子筛的改性入手,考察各种离子浸渍改性对β分子筛催化萘烷基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催化剂表面酸性和晶体结构等的表征,探讨不同离子改性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改性机制。结果表明,5%的硝酸铜改性Hβ的效果较好,在保证转化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β,β-DIPN选择性以及2,6-DIPN与2,7-DIPN的比值均有所提高,而多取代产物比例下降。酸性与BET表征结果表明,铜改性后选择性的提高是由于外表面酸性活性位的降低,同时,由于CuO对孔口有一定的修饰作用,同时拥有适度的生焦,从而使产物分布发生变化,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而分子筛的有效孔径并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4.
磷化镍和磷化钼催化剂的原位XRD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和非负载型磷化镍和磷化钼催化剂前驱体,通过程序升温原位还原法制备了催化剂,并采用原位XRD和TPR技术对催化剂的活性相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由表征结果可以推测,Ni的磷化物的生成过程为:(1)Ni2P2O7→Ni;(2)P前驱体还原,并与Ni生成Ni12P5;(3)Ni12P5进一步还原生成Ni2P。Mo的磷化物的生成过程为:(1)MoO3 →MoO2;(2)MoO2 →Mo;(3)P前驱体还原,并与Mo进一步生成MoP。Ni2P/SiO2和非负载型Ni2P催化剂晶相变化规律基本相似;而MoP/SiO2催化剂在700℃时,只发生相转变的趋势,并无晶体生成。对催化剂Ni2P/SiO2和MoP/SiO2在650℃进行预还原,并在压力2MPa、体积空速3h-1、氢/液体积比300/1条件下,以二苯并噻吩(DBT)和喹啉(Q)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Ni2P/SiO2和MoP/SiO2的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活性。结果表明,Ni2P/SiO2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脱氮活性远高于MoP/SiO2催化剂。  相似文献   
45.
磷镁改性的ZSM-5分子筛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磷、镁改性对ZSM-5分子筛的孔结构和酸性的影响。采用甲苯的歧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考察了改性后分子筛催化甲苯选择歧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磷、镁单独改性时,随着负载质量分数的增加,转化率逐渐增加,且大于相同工艺条件下HZSM-5的转化率。当磷质量分数达到3%~5% 或镁质量分数达到1%时,转化率达到最大值,这时对二甲苯为平衡组成,基本没有选择性。磷镁复合改性时,既可以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又可以使催化剂的活性不至于降得很低。在磷质量分数为9%、镁质量分数为1%时,改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6.
超微NaY分子筛的合成和催化芳烃转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超微NaY分子筛的合成。以工业化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导向剂的老化时间、分子筛的成胶温度、凝胶的老化温度和时间、以及晶化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NaY分子筛细化的影响,合成出n(SiO2)/n(Al2O3)≥5,粒度分布范围小,平均粒径小于300 nm 的超微NaY分子筛。测定表明,BET比表面积大于890 m2·g-1。分别采用合成的分子筛与常规分子筛作为催化剂载体,以甲苯作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脱芳烃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微米分子筛相比,超微NaY分子筛负载的Pt催化剂的甲苯加氢活性相当,但在加氢产物分布中,环异构化产物的量明显增加,裂化产物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7.
利用复合有机溶剂对新疆油润性油砂进行萃取实验,通过溶剂溶解度参数的运用选择了适合于萃取新疆油砂的可替代甲苯的复合有机溶剂。考察了溶剂油砂体积质量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油砂原油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体积分数为12.5%)复合溶剂对颗粒小于40目的油砂进行萃取,在萃取温度50℃、剂砂比2∶1(m L∶g)、萃取时间30 min、搅拌速率为500 r/min的条件下,油砂原油的回收率可达78%以上。  相似文献   
48.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t/HBeta催化剂,并在10 mL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评价了反应温度和质量空速对Pt/HBeta催化正己烷临氢异构化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正己烷异构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 240~260  ℃内正己烷临氢异构化反应可以用拟一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反应的活化能Ea=139.06 kJ/mol,指前因子A=7.3814×1013 h-1;建立了连串反应动力学模型,第一步反应活化能Ea=167.80 KJ·mol-1,A=7.2130×1016 h-1,第二步反应活化能Ea=118.34 KJ·mol-1,A=1.3053×1011 h-1;当反应温度大于260 ℃,拟一级动力学模型不再适合,修正后270 ℃时的反应级数为1.3,280  ℃时的反应级数为1.7。  相似文献   
49.
季节性冻融区解冻期土壤分离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节性冻融区解冻期土壤分离是水力与冻融复合的侵蚀过程,为侵蚀产沙提供了物质储备,是初春河道泥沙的主要来源。以黄河中上游内蒙古段十大孔兑地区砂壤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口方法,对比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土壤初始含水率、坡度和流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条件下,土壤分离能力与坡度、流量、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均呈正相关关系。当坡度大于10°时,土壤分离能力的增加幅度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当各因素水平最大时,土壤分离能力达到最大值;各因素对土壤分离能力大小贡献率分别为坡度(76.02%)流量(13.39%)土壤初始含水率(6.92%)冻融循环次数(3.67%)。在降水量有限的解冻期,坡度是影响土壤分离能力的最主要因素;田口方法对土壤分离能力预测相对误差小于20%,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0.
提出了一种具有Z端复制输出、跨导可由电压调节的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MO-VCCDTA)。该电路采用低压高性能电流镜作为电流输入级,降低了消耗的电压余度、输入阻抗与传输误差;利用MOS管的线性组合,实现了可由电压控制跨导的跨导放大级。采用SMIC 0.18um CMOS工艺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 0.9V电源电压下,电路的线性输入范围为-100uA-100uA,输入电阻约为10Ω;跨导值可在0.34mS-1.56mS内线性变化,Iz/Ii、Ix/Ii的-3dB带宽分别为131MHz、88MHz;电路总功耗为2.8mW。最后,仅采用两个该模块和两个接地电容得到了电流模式通用二阶滤波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