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1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482篇
数理化   21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61.
应用介孔分子印迹聚合物萃取粮食中的乙酰甲胺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酰甲胺磷为模板分子,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功能单体,表面活性剂正十二烷胺(DDA)为介孔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乙酰甲胺磷介孔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并对其进行了表征。Scatchard分析表明,该聚合物对乙酰甲胺磷有两种结合方式,最大表观结合量Q_(max1)=47.03 mg/g,Q_(max2)=90.31 mg/g;平衡解离常数k_(d1)=57.14 mg/L,k_(d2)=188.68 mg/L。吸附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其对乙酰甲胺磷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测定结果显示其吸附为放热过程。将该聚合物用于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粮食中乙酰甲胺磷,最佳条件为:聚合物与样品的质量比为1∶1,研磨时间为8 min,淋洗剂为乙醇-水(2∶1,体积比),洗脱剂为乙腈-乙酸溶液(19∶1,体积比)。所得洗脱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测得乙酰甲胺磷的线性范围为0.03~0.3μg/g,检出限为0.015μg/g,回收率为92.5%~97.1%,相对标准偏差为2.9%~3.7%。该方法兼具介孔分子印迹技术的高选择性如和MSPD技术的快速分离性,为乙酰甲胺磷残留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
在酸性条件下合成氧化亚铜纳米立方体(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微酸性(pH:4~6)的水热体系中130 ℃反应18 h合成了氧化亚铜纳米粒子,粒径约为100 nm,呈立方体外形。乙二胺和十六烷基胺在反应体系中充当缓冲试剂,调节反应液的pH值并控制体系中游离Cu2+的浓度,使得Cu2+不会被迅速还原成单质铜。所合成的纳米立方体的能带宽度约为2.51 eV,比氧化亚铜体材料和氧化亚铜纳米线蓝移了0.51 eV和0.17 eV,它有利于把太阳光谱中能量高的可见光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相似文献   
63.
酰胺型手性固定相直接拆分克仑特罗对映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酰胺型手性固定相用于正相高效液相直接拆分 β2 受体兴奋剂克仑特罗。讨论了三元流动相中正己烷、1,2 二氯乙烷和甲醇含量的变化以及柱温和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优化了实验条件 :流动相为V(正己烷 )∶V(二氯乙烷 )∶V(甲醇 ) =5 4∶38∶8,柱温为 17℃ ,流速为 1 0mL/min ;并对拆分的机理加以探讨。方法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64.
Mononuclear copper(Ⅱ), nickel(Ⅱ) and cobalt(Ⅲ) tetracoordinate macrocyclic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and spectroscopically character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hree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The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ree complexes could interact with DNA mainly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tetracoordinate macrocyclic cobalt(Ⅲ) complex with DNA was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UV-vis spectroscop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etracoordinate macrocyc- lic cobalt(Ⅲ) complex could interact with DNA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to form a 1 : 1 DNA association complex with a binding constant of 7.50 ×10^3 L·mol^-1.  相似文献   
65.
合成了一种具有草酰胺桥联大环二羰四胺结构的 Cu( ) -Co( )异双核配合物 ,用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摩尔电导、热重分析、室温磁矩、循环伏安等对其进行了表征 .初步推定 Cu( ) -Co( )异双核配合物具有草酰胺桥联大环二羰四胺结构 .室温磁矩测定表明 ,通过草酰胺桥联配体金属离子间有一定的反铁磁性自旋偶合作用 .循环伏安法测定了配合物的半波电位 ,实验表明 ,此类配合物能够稳定高价态 Cu( ) ,外延桥基配位对大环内腔 Cu( )离子的氧化还原过程无影响 .单核配合物 X射线晶体衍射研究表明 ,其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 P2 1 /c,a=0 .73 861 (1 5 ) nm,b=2 .1 2 1 1 (4 ) nm,c=0 .95 2 5 0 (1 9) nm,β=94.70 (3 )°,R1 =0 .0 5 1 3 ,w R2 =0 .1 1 77,Z=4.Cu( )处于大环四胺平面正方中心上方 0 .0 3 nm,并具有外延草酰胺桥  相似文献   
66.
在溶剂热条件下,基于芳香四羧酸合成了2种新颖的配位聚合物:{[Zn2(tptc)(1,4-bimb)2]·H2O}n(1)和{[Ni(tptc)0.5(1,2-bimb)(H2O)]·H2O}n(2),其中,tptc为对-三联苯-3,3″,5,5″-四羧酸,1,4-bimb为1,4-二(咪唑-1-亚甲基)苯,1,2-bimb为1,2-二(咪唑-1-亚甲基)苯。结构分析表明,1为三维结构,拓扑符号为(86);2为二维层状网络,通过氢键相互作用进一步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1对阳离子、阴离子的荧光感应以及2的磁性质。  相似文献   
67.
微波大气吸收衰减特性分析及分层数值算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微波在大气中传输受气体分子吸收导致衰减的较精确计算模型,该模型扩展了传统计算模式忽略温度、湿度、压力变化及传播距离受限制的近似算法。结合我国某地区的实测气象数据模拟计算了该地区的大气吸收衰减,最后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微波随频率、发射角度以及月份(季度)变化的传播特性,并简要说明了此研究在微波遥感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8.
退火温度对KDP晶体光学均匀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磷酸二氢钾(KDP)晶体热退火前后光学均匀性的变化,发现适当温度下退火可以降低KDP晶体的内应力,提高晶体的消光比,从而提高晶体的光学均匀性。实验证明,50℃下退火即可消除部分内应力,110℃下退火可以消除生长鬼影和鬼线。但是,退火温度太高(如170℃),也可能使晶体的均匀性降低。  相似文献   
69.
在"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环境下,结合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现状,利用云班课平台和二维码技术,从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室管理等2个方面构建了物理化学实验信息化管理体系,详细介绍了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实践研究.研究表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后,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实验室的管理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70.
The deflagration-to-detonation transitions (DDTs) for clouds of spherical aluminum dust (SAD) mixed with air or epoxypropane mist (EPM) and air were investigated in a 29.6-m-long experimental tube of 199 mm in diameter. The clouds formed through the injection of SAD and SAD/liquid epoxypropane samples into the experimental tube. Explosions of the SAD/air mixture were initiated using a 7-m-long EPM/air cloud explosion ignited by a 40-J electric spark. Explosions in SAD/EPM/air clouds were initiated using a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