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数理化   2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以MCM-22为原料合成高水热稳定性的介孔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合成的微孔分子筛MCM-22为原料,将其与表面活性剂及氢氧化钠一起回流溶解,再调节溶液的pH值至7~9, 使MCM-22转化为高水热稳定性的介孔材料. 所得介孔材料具有蠕虫状的均匀孔道,骨架中不含有MCM-22的微观结构单元. 该介孔材料至少含有18%的表面活性剂,经823 K焙烧脱除表面活性剂后,其孔径为2 2 nm, 比表面积为 1 038 m2/g, 孔容为0 97 cm3/g. 焙烧后的介孔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水热稳定性,经沸水回流100 h后其比表面积为896 m2/g, 孔容为0 90 cm3/g, 孔径为2 1 nm, 即使经过300 h的回流,该材料仍能保持698 m2/g的比表面积和0 90 cm3/g的孔容. 固体 29Si MAS NMR结果表明,该介孔材料的高水热稳定性与其高表面缩合度有关.  相似文献   
92.
乌榄中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新鲜乌榄及腌制乌榄的果实和果仁中的钙、铁、镁、锰、钼、钠、镍、钴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乌榄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乌榄中含有丰富的钠、钙、镁、铁、锰、钼等人体必需的元素,有害元素钴、镍的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93.
谭世川  朱学平  杨军 《应用声学》2016,24(9):149-151
针对雷达制导系统由于隔离度及天线罩折射率导致的高空、低动压条件下寄生回路稳定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制导控制相关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某型主动雷达制导地空导弹寄生回路线性化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稳定性;其次,提出了一种制导控制相关设计方法,即在法向过载控制系统设计时考虑寄生回路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制导控制相关设计方法得到法向过载控制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寄生回路的稳定性,降低了制导系统对天线罩折射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4.
危纯  张杰萌 《应用数学》2016,29(1):183-186
Hausdorff维数,上,下盒维数和Assouad维数都是考虑集合的覆盖所诱导的维数.本文给出一类使得对于同一集合而言,这几种维数严格不等的例子.  相似文献   
95.
利用柠檬酸-EDTA(乙二胺四乙酸)配位法制备了La1-xSrxCo1-yFeyO3催化剂,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氧化碳烟(soot)活性和抗硫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利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SO2程序升温脱附(SO2-TPD)等研究了Sr、Fe掺杂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及抗硫能力影响。当Sr掺杂LaCoO3时有利于形成较多的表面吸附氧(O2^-、O^-)和氧空位,且低温氧化还原性能亦有较大改善,提高了催化氧化碳烟活性,其Ti(起燃温度)和Tm(最大碳烟燃烧速率温度)分别为284和347℃。当催化剂同时掺杂Sr、Fe时,其低温氧化还原性能进一步改善,并形成较多Fe^4+离子,有利于提高催化氧化碳烟活性。催化剂SO2中毒失活主要来源于Co^2+/Co^3+和表面吸附氧的硫酸化(SO3^2-、SO4^2-)。XPS和SO2-TPD结果表明,LaSrCoFeO3抗硫性主要来源于Fe^3+与SO2结合形成的硫酸盐物种,降低了SO2对活性组分表面吸附氧和Fe^4+毒化。TPO(程序升温氧化)结果表明,硫化后的LaSrCoFeO3-S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氧化碳烟活性,其Tm仅为361℃,表明Sr、Fe同时掺杂具有较好的低温催化氧化碳烟活性和良好的抗硫性能。  相似文献   
96.
RAPD分析江西贡江水系鲤鱼种群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技术分析了江西贡江水系(瑞金,兴国,赣县,于都,会昌5个县域水域)鲤鱼遗传多样性.在2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1个多态引物,PCR扩增共得到条带177 2条,其中特异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百分比达到85.04%.结果表明贡江水系的鲤鱼有较强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瑞金鲤鱼的遗传多样性最高,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达到0.291 9.会昌鲤鱼的遗传多样性最低,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只有0.236 1.5个县域水域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e)排序依次为瑞金(0.291 9),兴国(0.267 6),赣县(0.280 7),于都(0.278 1),会昌(0.236 1).  相似文献   
97.
鱼害粘球菌对兴国红鲤和彭泽卿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对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 var.singuonensis)、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nensis)的攻毒实验,初步确定菌的致死浓度范围。在25℃下,体重为160g左右的兴国红鲤致死浓度数量级为10n,体重为140g左右的彭泽鲫致死浓度数量级为10^8。感染结果表明:兴国红鲤的抗病力强于彭泽鲫;两种鱼死亡特征都表现为细菌性烂鳃病。  相似文献   
98.
文章计算了含有三种跃迁项(最近邻(NN)、次近邻(NNN)、次次近邻(NNNN)跃迁项)的扩展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模型ⅰ)的热力学特性.对仅含有二种跃迁项(NN、NNN跃迁项)的扩展SSH模型(模型ⅱ)、仅含有一种跃迁项(NN跃迁项)的SSH模型(模型ⅲ)也作了类似的计算.在低温下,每个模型都有相变且跃迁项的存在会降低相变温度.由于NNN跃迁项的存在,在极低温条件下,关于热容量与温度比(HCOTR)随温度变化的单调性,模型i与其它两个模型存在差异.在低温下,模型ⅰ的HCOTR的单调性,会受NN或NNN或NNNN跃迁项的影响并且NN或NNN跃迁项会影响其相变.  相似文献   
99.
用65%硫酸溶解天丝A和丝光棉混合物,测定其溶液的吸光度值,根据Lasbeli定理计算其混纺比,分析结果与实际配比的偏差范围为-2.74%—1.80%,误差全部在标准FZ/T01053-2007的允差范围内,说明采用该方法来进行定量测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
Recent advances in monochromatic aberration corrected electron microscopy make it possible to detect the lattice vibrations with both high-energy resolution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ere, we use sub-10 meV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 to investigate the local vibra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SiO_2/Si surface and interface. The energy of the surface mode is thickness dependent, showing a blue shift as z-thickness(parallel to the fast electron beam)of SiO_2 film increases, while the energy of the bulk mode and the interface mode keeps constant. The intensity of the surface mode is well-described by a Bessel function of the second kind. The mechanism of the observed spatially dependent vibrational behavior is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dielectric response theory analysis. Our nanometer scale measurement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bonding conditions at the surface and inte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