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3篇
数理化   15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介绍了半导体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分析测定原理及其在伏安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参考文献50篇。  相似文献   
12.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 同时测定滴鼻液中盐酸麻黄碱和磺胺嘧啶的含量,考察了缓冲液酸度和浓度、氧化电位、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等试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工作电极为直径 300 μm 的碳圆盘电极,检测电位为 0.95 V(vs.SCE),缓冲液为50 mmol·L-1 硼砂-硼酸溶液(pH 8.0),分离电压为 17 kV,上述两组分在 7 min 内即可实现分离.盐酸麻黄碱和磺胺嘧啶在三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S/N=3)分别为 7.0×10-5g·L-1和3.0×10-5g·L-1,回收率在 97.0%~98.0%之间.  相似文献   
1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药物中氢溴酸右美沙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发现由氢溴酸右美沙芬(D-MPHB)与高锰酸钾在5.0 mmol·L-1硫酸介质中反应所产生的较弱的化学发光强度因一定量的亚硫酸钠的存在而明显增强,且其化学发光的相对强度与D-MPHB浓度在1.0×10-5~1.0×10-1·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3.5×10-6g·L-1,根据这些结果并应用流动注射技术,提出了FI-CL法测定药物中氢溴酸右美沙芬的方法.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分析了一种氢溴酸右美沙芬滴鼻液,测得其中D-MPHB的含量与标准值相符.以此药物为基体对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作了试验,测得其相对标准偏差(n=5)均小于1.5%,回收率在99.7%~102.8%之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核酸适配体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蛋白体系。两个核酸适配体结合凝血酶的两个不同位点,利用这两核酸适配体与凝血酶的高亲和力构建三明治传感体系检测凝血酶。一个核酸适配体固定在金电极上用来捕获凝血酶,另一个标记有包裹电致化学发光活性物Ru(bpy)32+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来检测电致化学发光信号。此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对凝血酶具有特异识别性,电致化学发光信号与凝血酶的浓度直接相关,非特异性识别的牛血红蛋白、牛血清白蛋白不干扰测定。由于在检测的核酸适配体上标记的纳米颗粒包裹有多个发光活性物,因此大大提高了发光效率和灵敏度,此法对凝血酶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0 fmol•L-1~2.0 pmol•L-1,检测限可达1.0 fmol•L-1。  相似文献   
15.
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对外消旋苏式-2-氨基-1-对硝基苯基-1,3-丙二醇(氯霉素前体)进行了拆分研究.考察了影响检测及分离效果的实验参数,同时对其拆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Nafion-汞膜化学修饰电极测定GPT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afion-汞膜化学修饰电极测定GPT的研究金利通,叶建山,史占玲,方禹之(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62)关键词Nafion-汞膜化学修饰电极,谷丙转氨酶,α-酮戊二酸正常人血清中转氨酶活力很小,而组织中转氨酶活力很高.当组织病变时,细胞...  相似文献   
17.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市售饮料中糖类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CE-EC),对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物质的分离检测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本文采用CE-EC技术,以铜电极为工作电极,在0.10mol/L NaOH溶液中对10种市售饮料中的糖类物质的分离检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pH值,电泳操作液,分离电压,电极,工作电位等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并对10种饮料中的糖类物质的热量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8.
阿霉素的光谱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循环伏安、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荧光光谱电化学、圆二色光谱电化学等方法研究了阿霉素(ADM)在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发现,阿霉素在+0.2~+0.7V和-0.2~-0.7V范围内分别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正电位下,蒽环上的酚羟基发生单电子氧化,并伴随后续化学反应.负电位范围内,阿霉素经历ECE电极反应过程,即蒽醌经单电子还原生成半醌自由基,半醌可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脱去配氧糖基,转变为7-去氧柔毛霉醌(7-deoxyadriamycinone),后者在更负的电位下形成一对可逆的新的氧化还原峰.  相似文献   
19.
王安宝  黄瑾  方禹之 《分析化学》2005,33(2):277-281
针对目前毛细管电泳中普遍采用的水平式和直立式两种柱端安培检测形式,在各种可能的对接角度下,以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3种二酚作为分离分析测试对象,对分离毛细管与检测电极的对接方式进行了优化比较,并对每一种对接方式的分析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以3种典型的方式对接时,分离毛细管与检测电极为倒直立式对接时,获得的检测灵敏度最高,响应电流最大,水平式次之,直立式最小。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利用金胶的选择性聚集实现信号扩增的超灵敏的电化学方法, 用于人类p53肿瘤抑制剂基因的检测. 在实验中, 根据p53基因的序列设计了能特异性检测p53肿瘤抑制剂基因的二段探针, 在一段探针上固定磁性颗粒以捕获并富集目标基因, 同时在另一段探针上标记金纳米颗粒作为检测信标. 另外, 通过硫代三聚氰酸和金纳米颗粒的自组装作用, 形成金纳米颗粒和硫代三聚氰酸的网状结构, 获得金纳米颗粒的选择性聚集, 实现信号扩增. 用此法检测目标p53野生型DNA, 最低检测限为2.24×10-17 mol/L, 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该探针对p53野生型和一碱基错配的突变型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