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1篇
数理化   8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为了研究配重位置对舵面颤振特性的影响,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舵面模态,用当地流活塞理论计算非定常气动力,应用Lagrange方程,建立基于模态坐标的颤振运动方程。研究表明:不同位置配重导致不同的颤振边界,放置于前缘与尖弦交点对提高临界动压效果最为明显;在工程设计中,不能简单的以质心前移或者增大扭转-弯曲频率比来指导全动舵面的颤振抑制设计,在前缘与根弦交点附近处加配重使得质心前移,甚至会使临界动压下降;配重通过削弱振型的耦合程度来抑制颤振,配重位置应尽量取在前缘与尖弦交点附近,使得弯、扭振型耦合程度削弱。  相似文献   
42.
将以三齿2,6 双(苯并咪唑)吡啶为配体的Cu(I)离子络合物用作A TRP引发体系的组分之一,并成功地实现了对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聚合过程具有明显的ATRP聚合特征.和几种具不同结构胺配体构成的Cu(I)络合物的聚合速度结果相比较,本工作的结果基本符合烷基胺≈吡啶>亚胺>芳基胺的序列关系.  相似文献   
43.
采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方法对ATRP聚合体系的常用引发组分——— 1 溴乙基苯与几种常用配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发现当以联吡啶为络合物配体时 ,无论荧光和吸收光谱中均出现反常的新峰 ,这和 1 溴乙基苯与吡啶间发生了成盐反应有关 .在以长链脂肪胺为络合物配体时 ,特别当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摩尔比为 1 4时 ,荧光光谱中可清晰的观察到激基复合物发光 .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 ,特别是 1 溴乙基苯与联吡啶间的成盐反应 ,对ATRP过程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脂肪胺体系生成的激基复合物由于发生于激发态 ,因此它就不像联吡啶的成盐反应哪样 ,会严重影响反应进行 ,导致ATRP效率的降低 .  相似文献   
44.
对PEO-PPO-PEO(127)三嵌段共聚物的水溶液行为及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后对共聚物溶液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荧光探针技术对不同SDS浓度下F127/SDS体系的胶来形成进行研究,并研究了SDS对F127浓溶液凝胶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DS浓度的增大,F127稀溶液胶束的形成受到抑制,SDS浓度愈大,形成的胶束结构就愈疏松.对F127浓溶液来说,SDS与F127摩尔比小于2时,体系易于凝胶化;但当SDS浓度增大,其与F127摩尔比大于2时,体系开始难于凝胶化,直至摩尔比大于5时,体系不再形成凝胶.  相似文献   
45.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蒽衍生物蓝光材料2-叔丁基-9,10-二(9,9-二正丙基芴基)蒽.化合物中引入的柔性烷基链有效抑制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该化合物不易结晶,同时提高了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通过量子力学方法计算发现,化合物具有顺反两种稳定构型,分子的平面性差,能减弱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在443 nm,在环己烷溶液中测得荧光量子效率为0.78,固态薄膜的最大发射峰波长相对溶液有少量红移(450 nm).热失重和差热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365℃和126℃.  相似文献   
46.
渐变折射率介质中光线路径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渐变折射率介质中光线传播的规律,建立了光线路径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Oxonol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和荧光光谱,观察到反常的溶致变色行为.研究了由Oxonol和双 (三氯甲基)三腈化合物所组成体系在不同环境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生酸反应和其褪色效应,发现这一体系可在红光照射下灵敏地引发某些预聚物而发生光交联反应.对Oxonol在胶束体系中的荧光发射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它们的荧光量子产率,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8.
分子识别 (Molecular Recognition)是超分子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生命科学中酶的特殊催化功能不仅表现为其催化能力的高效性,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特征性的对某些化合物分子发生专一性的反应.这种能力的产生是建立在酶对于底物分子识别基础上的,因此设计和合成有光谱响应的荧光化学敏感器和显色试剂在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等与人类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领域中都有着很强的应用前景.本论文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分子识别的发展状况,特别注意到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通过改变体系色调而进行检测的方法,并将此于本论文工作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49.
没食子酸铋锆的制备、表征及其燃烧催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没食子酸、硝酸铋和硝酸氧锆为原料, 首次合成出了双金属有机盐——没食子酸铋锆, 采用有机元素分析、X射线荧光(XRF)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在程序升温条件下, 利用热重(TG)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固相原位反应池/FTIR 联用技术, 研究了没食子酸铋锆的热行为和热分解机理,描述了没食子酸铋锆的热分解过程, 分析得出其最终分解产物为Bi2O3、ZrO2和C. 利用螺压工艺制备了含没食子酸铋锆的推进剂样品, 研究了没食子酸铋锆对双基(DB)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分析了其燃烧催化作用. 结果表明, 没食子酸铋锆对双基推进剂的燃烧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是一种高效的燃烧催化剂; 没食子酸铋锆热分解的最终产物是催化燃烧的主要物质, 锆和碳则起辅助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大学物理考试改革的意义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考试改革的背景及目的物理学代表着一整套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方法和步骤。“大学物理”课在培养工科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理工科院校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必修课,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该达到两个最主要的目的,首先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适应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参与新技术研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