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数理化   2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富电子对苯二酚醚链衍生物和缺电子联吡啶间的模板效应, 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型联吡啶大环化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手段对新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2.
杨扬  孙小强  孟启  何明阳 《色谱》1996,14(3):222-223
介绍了超分子化合物(C)合成过程中间产物富电子对苯二酚聚醚链(HQ)系列产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采用NucleosilC(18)柱,以紫外检测器(226nm)检测和甲醇-水(75:25,V/V)作流动相,可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23.
以苯甲酸正丁酯的合成为案例,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学生自习主学,课堂活动,反馈与评价等操作流程,探讨了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翻转课堂不仅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对促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24.
自组装单层膜(SAMs)技术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有机成膜技术,它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头基与基底之间产生化学吸附,在界面上自发形成的有序的单分子层[1].  相似文献   
25.
以苯甲酸正丁酯的合成为例,介绍了有机化学实验"学、教、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导学、助学、促学、先学后教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放性实验代替传统实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对实验成绩进行综合立体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实践表明"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6.
以(1R,2R)-1,2-二苯基乙二醇和2,4,6-三氯-1,3,5-三嗪为原料,经保护、取代、去保护等反应合成了3个新的手性多齿配体,并将其应用于二乙基锌对苯甲醛不对称加成反应中。结果表明,2,4-二(4-吗啉基)-6-((1R,2R)-1,2-二苯基-2-羟基乙氧基)-1,3,5-三嗪在此反应中的效果最好,所得产物ee值为32%。  相似文献   
27.
以氯代环氧丙烷和氢醌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丙三醇单元的低聚酚醚链化合物.采用变温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低聚酚醚链与缺仃电子联吡啶环蕃CPQT不同比例下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当酚醚链化合物与CPQT的摩尔比为1:1时,芳醚链化合物中苯环氢的化学位移值变化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当二者的摩尔比达到1:2或者1:3时,苯环氢的化学位移值变化趋于平均化.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CPQT和芳醚链的相对运动速度加快.芳醚链的去屏蔽作用增强,苯环氢的化学位移变化趋于平均化.  相似文献   
28.
选择性反应结合气相色谱进行汽油硫化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个分别针对硫醇、硫醚和含α-H噻吩的官能团选择性反应,结合连有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对汽油中各类硫化物进行区分,实现了汽油中不同类型有机硫化物的快速分析.经过化学反应处理的汽油样品谱图逐步简化,方便了对不同类型硫化物的归属,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叠合峰的辨别和归属问题.对汽油样品的实际分析研究表明,其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以噻吩及其衍生物的形式存在,也含有一部分硫醚,硫醇最少.  相似文献   
29.
吸附技术以其低成本、低损耗和非破坏性等特征,在化工的清洁化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对于汽油、柴油等烃类燃料的深度脱硫而言,吸附工艺正逐步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3].吸附剂是吸附技术的核心,已经使用或正在研制的烃类脱硫用吸附剂主要是一些无机材料,如经过不同修饰的分子筛和金属氧化物等[4~6].有机高分子吸附剂的开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发现有些聚合物材料可以通过化学修饰或负载,起到对烃体系中硫化物的吸附脱除作用[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