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数理化   28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研究了氯氰菊酯在苯乙酮作用下的光解动力学规律以及探针性物质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1,2,3,4-四氢萘对苯乙酮敏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苯乙酮浓度的升高,氯氰菊酯的光解速率常数略呈上升趋势,而且氯氰菊酯的光解速率与自身浓度变化无关;溶剂分子的偶极矩越大,与溶液中自由基的作用越强,氯氰菊酯光解速率就越小;在苯乙酮敏化体系中,与ROO·相比,RO·的浓度很低,ROO·的稳态浓度约为10-8mol·L-1,这个浓度也比单线态氧的稳态浓度高得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电化学方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铂电极上苯和苯磺酸的吸附定向.对于苯/铂势系,电势在-0.6至0.0 V(相对饱和甘汞电极)内,苯主要以垂直方式吸附;在0.0至0.8 V内则主要以平躺方式吸附.对于苯磺酸/铂体系,电势在-0.4至0.0 V内,苯磺酸分子中的苯环主要呈垂直吸附且SO_3H基团远离电极表面;在0.0至1.0 V内则主要以倾斜平躺方式吸附,SO_3H基团通过其中的两个氧原子吸附于电极表面上.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产色谱仪与进口红外光谱仪及接口组成的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C/FTIR)分析仪,使用大口径毛细管柱,分析了乙苯与苯乙烯固相催化反应液的复杂芳香烃异构体组成,讨论了GC/FTIR分析中随机噪声和基线漂移的去除方法。采用等高线图(CTD)分析技术得到了混合液中各组分的纯气相红外光谱图,最后鉴定了14个气相色谱峰中的9个,占整个色谱峰面积99%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测定生物陶瓷的生物活性的FT-IR差谱方法。经过动物试验后的生物陶瓷,不需经过任何生化或化学的分离手续,能在大量陶瓷的基体内直接测量出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调制现场FTIR光谱方法研究了CN~-/pt体系的行为。对0.5 mol L~(-1)NaCN+0.5mol L~(-1)NaF/pt体系, 在-0.8至1.0伏(相对饱和甘汞电极)电势区内, 可观测到四个红外吸收峰, 位置为2076、2087—2095, 2138和2170cm~(-1), 分别对应于溶液中的CN~-, 吸附态的CN~-, pt~(2+)-CN~-配合物及NCO~-。在此伏电势范围内, Pt电极上总存在吸附态的CN~-, 其吸收峰位随电势正移而移向高波数。当电势正于0.2伏时, 电极上发生了两种不可逆电化学反应, 分别生成Pt(CN)_2或Pt(CN)_4和NCO~-。当电势正于0.6伏时, NCO~-发生进一步的氧化反应, 生成CO_2和N_2气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非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CN~-和SCN~-水溶液中Cu电极上膜的形成及其结构,对于0.5mol·l~(-1)NaSCN+0.5mol·l~-1NaF/Cu体系,在-0.50到0.20伏(相对SCE)范围内形成的表面膜给出2157~2162cm~-1的红吸收峰;在-0.20至0.40伏则得到2177cm~-1峰。这表明在不同电势下生成的硫氰化铜表面膜的结构不同,对于0.5mol·l~(-1)NaCN+0.5mol·l~-1NaF/Cu体系,在0.00至0.40伏电势范围内,可得到两个吸收峰,波数分别为2128和2170cm~-1,对应于Cu(CN)_2~-和CuCN,此二峰强度基本同步地随电势改变,表明不同电势下表面膜的结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PyGC/FTIR)技术,使用大口径毛细管柱,分析了一未知进口涂料,对其主要裂解碎片峰进行了定性,进而从特征碎片的产生推出该涂料的成分。并同常规红外光谱差减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yGC/FTIR具有简便、快速、全面和无需标样等优点,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非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CN-和SCN-水溶液中Cu电极上膜的形成及其结构,对于0.5mol·l-1NaSCN+0.5mol·l-1NaF/Cu体系,在-0.50到0.20伏(相对SCE)范围内形成的表面膜给出2157~2162cm-1的红吸收峰;在-0.20至0.40伏则得到2177cm-1峰。这表明在不同电势下生成的硫氰化铜表面膜的结构不同,对于0.5mol·l-1NaCN+0.5mol·l-1NaF/Cu体系,在0.00至0.40伏电势范围内,可得到两个吸收峰,波数分别为2128和2170cm-1,对应于Cu(CN)2-和CuCN,此二峰强度基本同步地随电势改变,表明不同电势下表面膜的结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用电化学和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Pt电极上吡啶的吸附取向。结果表明,在-0.80~0.80 V(vs SCE)范围内皆存在吡啶吸附,在较负电势下(约-0.80~-0.20 V),吡啶环可能以2种方式吸附于电极表面上,随电势变正(约-0.20~0.80V)由垂直取向向平躺取向转变,该平躺吸附降低了电极表面及其附近水分子结构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国产SC-7型色谱仪及JP-01型居里点裂解器、Nicolet170SX红外光谱仪及接口组成的裂解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PGC/FTIR)分析仪、HP-17型大口径毛细管色谱柱,分析了两个复杂组成的聚合物样品。从主要裂解碎片峰的定性结果及形成机理出发,逐步推出了原样品的组成和结构。常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被用来作为对比,但它获得的信息有限,无法得到能与PWBCGC/FTIR分析结果相媲美的结论,充分显示了PWBCGC/FTIR用于聚合物分析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