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航空航天   5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绘图仪绘制畸变图谱的技术,並讨论了数值逼近方法及边界条件对图谱的影响。文中建议用二元三次样条逼近压力分布来求得密网格节点上的压力值。文中的绘图技术也可用来绘制温度畸变图谱和其他类型的等值图。  相似文献   
42.
二元超音速进气道唇口分离流动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研究了几种唇口内侧壁面分离流动控制结构对进气口流场、几何喉道下游邻近的截面的流场及其壁面附面层参数和进气道出口流场和性能的影响.文中并比较了唇口分离流吹除之后对进气口再附着下游截面上的总压脉动压力均方根值分布及功率谱密度——频率特性.  相似文献   
43.
针对涡扇发动机气路部件故障诊断中参数存在不同的噪声统计特性,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ASRCKF)器的自适应滤波方法.该方法直接利用基于3阶容积积分方法近似发动机的非线性统计特性,用于替代非线性无迹卡尔曼滤波方法的系统模型,避免了滤波过程参数选取的问题;采用移动窗口法对噪声协方差矩阵进行自适应估计,提高了算法对不同统计特性噪声的自适应能力和滤波精度.通过对发动机气路部件健康参数蜕化过程仿真结果表明:ASRCKF方法相比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方法,精度提高40%~50%,对不同噪声信号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4.
梁德旺  张世英 《航空学报》1992,13(7):427-430
给出了脉动压力相关时最大瞬时畸变值的估算式;与实验值比较表明,考虑脉动压力相关可明显提高最大瞬时畸变值的估算精度。考虑脉动压力相关后,不同条件下参数(K_(max)-K_(ss))估算的平均误差可由19.96%降至11.84%;参数(K-K_(ss))和σ_K估算的平均误差也分别由28.16%和11.37%降至12.33%和5.43%。此外还讨论了脉动压力相关程度对最大瞬时畸变预估值的影响。当平均相关系数(?)≤0.1时,不同条件下估算值相对误差均小于3%,这时可不考虑脉动压力相关。  相似文献   
45.
何丽霞  张世英 《航空学报》1992,13(12):661-664
提出了一种预估流场畸变指数IDC、IDR瞬时最大值的方法。推导了周向畸变指数IDC、径向畸变指数IDR的时均值与均方根值。还由实验测得了实际的最大瞬时畸变值。经过与预估值相比较给出了预估的精度。  相似文献   
46.
在低速情况下进行了进气道安装进口导流板的研究。文中用实验阐明了进气道处于大攻角下进口导流板能有效的降低其出口稳态和动态畸变,并能提高其总压恢复。文中进一步说明了进口平直段内避风侧壁面上的气流分离与出口流场的关系,提出了导流板改善气流分离的机理,并用所提出的装导流板后的流动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推断。文中论述了导流板设计参数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本文内容对设计进气道进口导流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7.
为解决导弹武器系统多故障模式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观测器的诊断方法,即采用1个动态观测器去检测一系列故障。当把耦合故障表示成故障信号的组合时,该方法可推广到耦合故障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介绍了非定常分离控制中的相位采样方法,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任何受到周期性外加干扰作用的流场测量。所谓相位采样就是要使所采集的流体参数样本与干扰信号中的周期相位一一对应,这只能由计算机来实现。文中所提出的具体采样方案适用于目前国内广为使用的十六位微处理机(如 IBM-PC 及其兼容机、INTEL/86/330机等)。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介绍了在缩尺比为1:10的超音速飞机轴对称进气道几何喉道附近的中心锥体表面上,开了槽宽为4δ的附面层吸除缝,在自由流马赫数M_∞=2.10,迎角α=0°,以及在相同的结尾激波位置,或相同的尾塞锥位R°,不同的附面层吸除量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实验证明,在R°=0.91~0.94或流量系数φ=0.90~0.94内,用0.01的进气道捕获流量的锥面附面层吸除量,进气道的总压恢复可比无附面层吸除提高4—5.8%;周向稳态畸变降低10~54%;喘振裕度在4°~8°下,可提高5~10%。文中还特别介绍了锥面附面层吸除对几何喉道下游的通道总压分布和马赫数分布的有利影响;不同尾锥位或不同结尾激波与放气区相对位置下,附面层吸除量对锥面或外罩内表面沿程的静压恢复的影响;解释了在超临界下,中心锥肩部放气效果最差,而在稍亚临界下,波后放气效果较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射流-横流干涉所形成的涡在附面层控制中的应用,对垂直射流与横流相干涉的流动,用不可压全三元N-S解,配之以两方程紊流模型作了数值计算。所用方法是基于压力修正原理求解压力扬和使速度满足连续方程的SIMPLE方法。计算是在微机上进行的。得到了流场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等详细数据。与实验结果相比,结果令人满意。所得结果有助于今后分析流场结构和成涡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