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环境安全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选取桂林市5个代表性监测点,采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在线分析该市夏季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及化学成分分布。结果表明: 5个监测点,>80%的PM2.5分布在0.2 μm~1.0 μm的小粒径范围,<20%的PM2.5分布在1.0 μm~2.5 μm大粒径范围; 大气PM2.5中离子成分包含Na+、K+、NH+4、C2H3+/Al+、Fe+、HSO-4、NO-3、NO-2、CNO-、CN-、SO-3、O-和元素碳离子; PM2.5中离子按成分特征可分为元素碳、有机碳、元素碳有机碳混合颗粒、富锰颗粒、富铁颗粒、富钾颗粒、矿物质、左旋葡聚糖以及其他金属等9类,各监测点元素碳占比均超过50%; 元素碳与硫酸盐、铵盐、硝酸盐发生内混合的程度极高,其中各监测点元素碳与硫酸盐混合程度最高,均达到90%左右。  相似文献   
12.
2014年4月,应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合肥市春季大气PM10和PM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结果显示,PM10、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4.0±34.3)μg/m3和(96.3±29.2) μg/m3,PM10中OC、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5.1±5.5)μg/m3和(6.0±2.1) μg/m3,PM2.5中OC、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1±3.5)μg/m3和(5.5±2.1) μg/m3。OC、EC在PM2.5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在PM10中的比例,说明合肥市春季PM2.5中碳的含量更高。通过分析8个碳组分及OC/EC比值,发现燃煤、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是主要贡献源; OC易形成二次污染,EC排放以焦炭为主。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省级环境监测站现状,提出了省级环境监测站应具备的基本职能和发展重点构想。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环境监测工作的特殊性和经济领域市场化概念不能引入非盈利性的社会领域两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不宜走市场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环境监测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一直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方向,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并在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化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体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后压力的增加,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严格而规范的环境管理呼唤现代化的环境监测作为支撑,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必将成为环境管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黑炭气溶胶浓度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合肥市黑炭气溶胶自动在线监测结果、相关污染物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城区黑炭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6月—2014年5月黑炭浓度的年平均值为(4.88±2.99)μg/m3,总体呈现春夏季浓度较低、秋冬季浓度较高的分布。黑炭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早07:00和晚20:00,早间峰值受大气扩散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晚间峰值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在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中,黑炭浓度与粒径较小的颗粒物PM1质量浓度相关性最好,波长为950 nm的测量通道测得的黑碳气溶胶与元素碳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水体富营养化所引起的蓝藻水华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通过控制并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相对于其他措施更能有效地降低蓝藻水华的发生程度。在此以金属营养元素为重点,讨论了金属营养元素在蓝藻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综述了蓝藻与金属营养元素间相互作用:蓝藻可改变水体中金属营养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而金属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含量变化也可影响到蓝藻的数量、种类与分布。调研了国内地表水体中金属营养元素的监控现状,建议政府部门加强金属营养元素的监控,以期为蓝藻的监控预警及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工作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单次降水总量、降水时长、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影响,对江淮地区2017年气象资料与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展开分析.分析江淮地区2017年ρ(PM2.5)、ρ(PM10)及降水特征,综合对比各季节不同单次降水总量对颗粒物的清除能力,对比不同季节、不同降水时段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季节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清除率对应阈值关系.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北部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南部,南部单次降水总量和降水总时长较北部高.单次降水总量越大对颗粒物的清除率越高.当单次降水总量大于1.5 mm时,清除率提升最明显,并且秋、冬两季清除率高于春、夏两季;当单次降水总量低于1.5 mm时,春、夏两季清除率高于秋、冬两季.总体上,降水对PM10的清除率高于对PM2.5.降水时长对颗粒物的清除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秋两季存在降水时长阈值,分别为10和20 h.春季低于该阈值(10 h)清除率为正清除率,高于该阈值清除率为负清除率;秋季低于该阈值(20 h)清除率为负清除率,高于该阈值为正清除率.夏、冬两季总体表现为正清除率.分析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对清除率的影响得知,降水对PM2.5清除率由负转正的阈值较PM10低,并且冬、春两季清除率阈值较夏、秋两季高,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ρ(PM2.5)清除率阈值分别为35、15、25、30 μg/m3,ρ(PM10)清除率阈值分别为60、50、60、60 μg/m3.单次降水过程中颗粒物所处高度由2 200 m降至1 000 m,并且此次降水对非球形粒子清除效果明显,粒径在2.5 μm以下粒子质量浓度显著下降,其中,粒径在0.7~1.2和1.5~2.5 μm粒子数浓度下降明显;另外,降水对颗粒物中NO3-和NH4+去除明显,并且降水后光学EC、光学OC及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和占比显著增长.研究显示,当冬季单次降水总量大于1.5 mm,降水前ρ(PM2.5)大于30 μg/m3、ρ(PM10)大于60 μg/m3时颗粒物的清除率最佳.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淮河流域2003年7月汛期污染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辖淮河流域 7月份汛期的水质监测结果进行主要污染物浓度及流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汛期淮河流域整体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干流污染物浓度与流量存在相关。汛早期受面源污染影响较为明显 ,中、后期受点源污染为主 ;支流污染物浓度与流量之间相关不显著 ,主要受点源排污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大气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浓度变化特征,为评估光化学污染提供依据。采用PAN在线监测仪对合肥市2016年夏季和冬季大气PAN浓度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夏季和冬季PAN平均浓度分别为1.101和0.962 nmol/mol,属于夏高冬低现象;夏季PAN日变化规律显著,而冬季日变化规律不明显;夏季PAN与臭氧(O3)变化规律相似,但两者浓度呈现一定非线性关系。由以上结果可知,夏季和冬季PAN污染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需综合考虑PAN和O3浓度变化才能更准确的评估光化学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