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环境安全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王睿  鲍晓军 《环境工程》2000,18(5):30-32
为全面了解杂多化合物体系的脱硫性能 ,本研究综合运用热重、微分量热及电镜能谱等分析手段对相同浓度的磷钼酸钠体系与螯合铁体系进行了脱硫产物的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磷钼酸钠体系的脱硫产物为仅含少量Mo、V物相的硫磺 ,而Fe EDTA体系的脱硫产物则硫磺含量较低且含有较多Fe的物相。因此 ,磷钼酸钠体系的脱硫性能比螯合铁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42.
王晓祥  王睿  阮继锋 《安全》2014,35(11):22-25
本文综合运用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事故隐患分析方法,以杭州地铁一号线各站点为分析对象,对杭州地铁站点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站点各组成部分的安全隐患进行剖析,系统地指出站点的安全现状,以及对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整改建议。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6A01-T5铝合金和304不锈钢异种金属间的缝隙腐蚀行为规律。方法 采用常温常压浸泡腐蚀方法,结合SEM、EDS、XRD和白光干涉检测,对6A01-T5铝合金/304不锈钢缝隙结构在碱性Na 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6A01-T5铝合金/304不锈钢缝隙腐蚀表现为在缝口处产生沿缝口方向的凹陷渠,在缝内,以局部减薄和腐蚀坑为主,并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腐蚀程度逐渐加重。不同区域腐蚀产物的形貌和成分组成不尽相同,缝外暴露区的腐蚀产物表现为晶体颗粒状,主要成分为Ca CO3和Al(OH)3等铝的腐蚀产物。缝口附近沿缝口方向形成一层有明显界线的腐蚀产物覆盖层,缝隙内部的腐蚀产物相对较少,表现为尺寸相对较小的结块,主要成分为Al(OH)3等铝的腐蚀产物。结论 在6A01-T5铝合金与304不锈钢非电连接情况下,6A01-T5铝合金/304不锈钢缝隙内2种金属分别独立发生缝隙腐蚀,因2种金属在腐蚀过程中争夺O2,使得304不锈钢对6A01-T5铝合金的缝隙腐蚀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4.
基于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性(QSAR)原理.研究了106种脂肪族化合物结构与其急性毒性LC50(半数致死浓度)之间的内在定量关系.应用遗传算法从大量结构参数中优化筛选出与LC50最为密切相关的4个参数作为分子描述符,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了相应的QSAR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的方式对所建模型性能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2种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预测能力及泛化性能.其中支持向量机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样本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336和0.364,优于多无线性同归方法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45.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掌握该县大型子囊菌物种资源,提高对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于2016年10月—2018年8月不同季节进行10次大型子囊菌标本采集和资源调查,并采用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兴山县大型子囊菌有4纲5目20科48属96种,其中杯紫胶盘菌(Ascocoryne cylichnium)、橘色小双孢盘菌(Bisporella citrina)和波托绿杯菌(Chlorociboria poutoensis)等40个物种为湖北省首次报道。优势属为盘菌属(Peziza),共有9种,占总种数的9.38%;优势科为火丝菌科,共有17种,占总种数的17.71%。多数大型子囊菌物种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 600 m的区域,林分类型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分布最广泛的物种是异常粒毛盘菌(Lachnum abnorme)。大型子囊菌营养类型中,土生41种,木生40种,虫生10种,菌寄生2种,土生和木生兼生3种。根据LSU rDNA序列构建兴山县大型子囊菌主要物种系统发育树,反映了这些子囊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6.
用自制的污泥活性炭处理亚甲基蓝与酸性品红组成的染料废水,研究了pH、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复合组分染料废水脱色率的影响,测试分析了污泥活性炭在处理亚甲基蓝与酸性品红复合组分染料废水过程中的重金属浸出毒性。结果表明:与处理单一组分染料废水相比较,处理复合染料废水时pH的影响较为复杂,2种染料在污泥活性炭上存在竞争吸附,但是污泥活性炭对复合组分染料的脱色效果较好。污泥活性炭对复合染料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型吸附。在处理染料废水的过程中,污泥活性炭中的重金属镉、锌及铬会浸出,重金属镉、锌的浸出浓度符合国家标准,但铬的浸出浓度已接近国家标准上限。  相似文献   
47.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的生态监理工作,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监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完善生态监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8.
我国首例环境技术验证试点项目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逯晋英  叶俊涛  王睿 《环境保护》2013,41(14):67-68
环境技术验证(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Verification,ETV)是20世纪90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加拿大的一种专门针对环保类创新型技术的评价方法,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试和评价,并为潜在的用户提供客观、高质量的数据和技术评价报告。近年来,随着ETV制度的国际化,我国也  相似文献   
49.
运用毛细管区带电泳间接紫外光度法,成功地分离了水中几何可溶性硫化物,并用于废水分析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0.
为了切实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战略,我国亟待加强对大气环境及各涉汞行业的监管.采用文献调研、分类梳理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大气汞监测技术现状与问题,并探讨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结果表明:为了满足大气环境中低浓度多形态汞的监测需求,越来越多功能的大气汞监测技术被研发,当前基于AFS(原子荧光光谱)和AAS(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的监测技术对Hg0(元素汞)可实现ng/m3的检出限,对Hg2+(氧化态汞)和Hgp(颗粒态汞)有着低至pg/m3的检出限.自动化采样监测技术是未来汞监测的发展趋势,当前技术对大气中Hg0有着2.5~5.0 min水平的时间分辨率,对大气中Hgp可达到1~2 h的时间分辨率,同时可实现远程传输数据.人工采样监测和被动采样监测技术虽然时间分辨率较差,但在Hg2+和Hgp的监测方面有着一定优势.研究显示,完善大气汞监测管理体系,除了需要研发更强大的Hg2+和Hgp测定技术用于理解相关迁移转化过程,还亟待在相应的标定方法上实现技术革新,并应用这些技术组建地区和全球大气汞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