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7篇
环境安全   13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上海市崇明岛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了上海市崇明岛陈海、北沿公路两侧土壤和灰尘样品270余个,测定了样品的Pb、Cd、Cu、 Zn和Cr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陈海和北沿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Pb、Cd、Cu、 Zn和Cr的平均含量达到277、0279、258、918和776 mg/kg,土壤Cd污染较严重。采集的路面灰尘样品Pb、Cd、Cu、 Zn和Cr的平均含量达到512、049、489、209和970 mg/kg,超过土壤背景值2~4倍,是土壤重金属的主要二次污染源。公路防护林体系较差的北沿公路路侧土壤纵向剖面(垂直于公路走向)重金属含量随距路肩距离增加呈指数下降,土壤重金属重污染区在距路肩15 m范围内。防护林体系较完善的陈海公路距路肩15 m范围内土壤重金属污染较小,土壤重金属重污染区出现在距路肩20~50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2.
苏州河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模拟试验、GIS技术和非点源污染模型相结合,探讨了苏州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非点源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其中非点源污染负荷CODCr约为6 740 t/a,TN,TP和NH4+-N分别达914,184和298 t/a;水田和村居民点是主要的污染贡献者;非点源污染负荷均表现为梅雨>秋雨>春雨>冬雨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3.
长江口污染物累积运移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江口九段沙和崇明东滩潮滩水体及表层沉积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南槽水体受到近岸排污的影响,在近岸形成NH4+-N和溶解态总磷(STP)含量很高的污染带,是远岸水域的2~3倍;悬浮颗粒吸附态磷(PP)作为P的主要形态,随着SS的增加,占总磷(TP)的比例从45%左右增加到90%左右。②南槽水体的总重金属分布态势主要取决于水体中SS的浓度,各元素之间及其各元素和SS相关性显著,主要吸附于SS中。③九段沙和崇明东滩在高低潮时受到不同水体的控制,低潮水体中重金属、TP和KN含量是高潮水体1 3~24 7倍,崇明东滩比九段沙变化更加显著。④受排污和水动力作用影响,低潮时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高于高潮时;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高于表层沉积物;高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高于低潮滩。   相似文献   
124.
基于MapObjects组件式GIS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平台,建立了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空间插值模型、总通量量算模型和量算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对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信息查询检索,空间插值分析,以及对长江口湿地不同岸段、不同季节无机氮交换总通量综合和动态量算.利用该系统和长江口湿地2000年10月-2004年7月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季节性实测数据,对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总通量进行了量算.结果表明:长江口湿地沉积物在春季向水体释放无机氮,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则表现为净化水体中的无机氮,全年总体表现为净化水体中的无机氮.量算系统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在定量分析长江口湿地生态功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5.
上海大气氮湿沉降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上海大气氮湿沉降的污染特征,采集了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上海雨水样品,分析了大气氮湿沉降浓度,探讨了上海大气湿沉降氮通量及上海市区,市郊和远郊大气氮湿沉降的时空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上海市区、市郊和远郊大气氮湿沉降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96、2.31、2.21 mg/L.从上海大气湿沉降总体来看,大气氮湿沉降劣V类、V类的超标率分别达到51.09%和13.87%.推断大气氮湿沉降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2)除冬季外,其余季节上海市区大气氮湿沉降浓度均大于市郊和远郊;市区和远郊大气氮湿沉降浓度均在秋季最大,市郊大气氮湿沉降浓度在春季最大.(3)上海大气年氮湿沉降通量为78.42 kg/hm~2,同其他区域相比较,属于世界上高氮沉降区域.(4)上海大气月氮沉降通量与月平均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5),说明上海大气氮湿沉降通量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上海郊区小城镇街道灰尘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上海郊区不同类型小城镇街道灰尘的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03年7月(夏季)和2004年4月(春季)在枫泾镇、松江新城和朱家角镇采集街道灰尘样品共计90个,分析了样品的pH、粒度、有机质和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3个小城镇街道灰尘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H值为841~1137,呈碱性;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3413 g/kg;粒度主要呈单峰和双峰分布特征,粒径平均值为1736 μm,以砂粒为主。各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高于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Cr和Ni含量夏季高于春季,但区域分异不显著。城镇中心区域和镇级公路Cd、Cu、Pb和Zn含量明显大于乡村。Cr Ni,Cu Pb Zn,Fe M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是街道灰尘重金属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7.
上海城市公园土壤及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对上海城市公园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公园土壤中Pb、Zn、Cu、Cr、Cd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5.06、198.54、44.57、77.01、0.40和31.17 mg·kg-1;公园灰尘中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土壤,各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6.63、906.29、235.89、162.59、1.58和92.19 mg·kg-1;同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公园土壤(Ni除外)和灰尘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不同程度超出背景值;内外环线之间公园土壤(Zn除外)和灰尘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大于内环线以内公园;在不同的功能区,公园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则无明显的规律性.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认为人类活动造成了公园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的积累,其中最主要的污染源为工业和交通污染.  相似文献   
128.
中国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有机类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现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类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一类对人类和生物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并可造成其紊乱的特殊外来物质,对人类和生物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以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中的有机类EDCs为研究重点,对中国目前地表饮用水水源地EDCs污染状况、污染物种类及其来源及可能的污染途径进行了评述.目前,中国各地区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均有有机类EDCs检出.其中以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及其异构体、DDT及其代谢产物和多氯联苯检出率最高,且某些地区检测浓度相当高,主要来源是农药使用和污水排放.国内外对地表饮用水水源地EDCs突发污染事件的研究均较少,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9.
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对1985-2005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加权算术平均速率和地下水开采强度三个因子进行分析和叠加评价,完成了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PD和建设用地比重作为指标进行了易损性分析;从每平方公里水准测量公里数、地下水压采量占开采量的百分比和城市化水平这三个方面考虑防灾减灾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危险性分区图、易损性分区图和防灾减灾能力分区图进行叠加分析,完成了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区划图,共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五等。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0.
长江三角洲城郊畜禽粪便的污染负荷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02,自引:0,他引:10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内地表水环境迅速趋于恶化。研究发现,畜禽粪便流失污染地表水的现象已成为本区郊县(区)最大的有机污染源和最引入注目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之一。以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苏锡常、杭嘉湖和宁绍地区为例,结合当地畜禽饲养量,采用各类畜禽的粪便及其污染物的排泄系数,估算了畜禽粪便的污染负荷当量。从现行的政策法规、饲养基地的布局和利用情况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本区畜禽污染严重的原因。提出要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力度,制订畜牧业污染防治法,完善和配套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和生态化,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的长江三角洲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