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环境安全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61.
如东县不同年限滩涂围垦区土壤pH与养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滩涂围垦是沿海地区开拓土地资源和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土壤环境也因此发生剧烈变化。以江苏如东县沿海不同年限的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pH值、有机质和氮、磷、钾速效养分的分布情况,pH值、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关性随垦区围垦年限而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如东滩涂围垦区土壤呈碱性,土壤养分较为缺乏;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垦区土壤pH值下降,土壤养分呈增加趋势,垦区围垦年限对土壤pH值、有机质与速效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影响,其中10a围垦期是pH与有机质、速效磷之间相关性变化的转折点。围垦年限不仅对垦区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绝对含量有着明显影响,还影响土壤pH值、有机质与土壤速效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随着垦区围垦年限的增加,人为活动影响程度加深,土壤逐渐从自然的滨海盐土向农业土壤演化,土壤要素间的相关关系逐渐向一般耕作土壤靠近。  相似文献   
62.
遗传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其社会经济贡献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低估,对遗传资源经济贡献的忽视造成了资源不断破坏和生态环境的退化。通过对遗传资源内涵及其价值的重新梳理,测算了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的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保护价值,以及由遗传资源利用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各种经济贡献价值。研究表明,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总经济价值为22688亿元,相当于泰州地区生产总值的935%;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的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遗传资源保护价值,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价值分别为14350、1426、6013、899亿元,而遗传资源第一、二、三产业中四类价值的经济价值总和分别为14139、5606、2943亿元。研究表明:生物遗传资源的四类价值在遗传资源三次产业中均具有重要的经济贡献,尤其在遗传资源第一和第三产业中的经济贡献分别占据了8383%和3499%;而对于整个泰州市三次产业来说,生物遗传资源在二、三产业中的经济贡献较小,分别为4%和315%,主要原因在于二、三产业中涉及遗传资源的产业不多,以致生物遗传资源在遗传资源产业层面和区域产业层面上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3.
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分析和耕地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场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的前提。在生态位势理论与系统边界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模型,并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强度。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更易损失。从资源流动的场论分析角度,探讨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在目前的水平上,把土地利用生态位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论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4.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监测和预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终极目的是保障粮食安全,使得存量耕地的产出能力总量及其人均水平只能增加不能下降。由于耕地占补质量差异的存在,在监测耕地系统数量增减的同时,应警戒其质量升降超过临界值的时空范围和危险程度,才能全面反映耕地系统的状态。耕地质量的监测必须与各等级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监测结合起来。耕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监测体系的研究应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案,才能解决耕地占补质量平衡中“占一补几”的操作难题。论文在耕地占补的定位监测和基于耕地基础地力指数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基础上,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进行了预警分析。  相似文献   
65.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 ,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地开发利用 ,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耕地数量变化上一个较典型的地区 ,在土地整理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吴江市为例 ,定性和定量地对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分析 ,得出影响本地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 :工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下 ,必然会造成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如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有限的耕地资源 ,实现国家新的《土地管理法》中所要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本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进行保护对策研究时 ,除了采用通常各地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外 ,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对本地区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本地区如何面对WTO的挑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6.
在提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其测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无锡原锡山市为例。进行了农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实际测算。并在对原锡山市农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特别引入了邻近城市(上海)辐射、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两项指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在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上海)辐射、人口、耕地保护政策变化、农业集约化,以及城市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以前3项因素的作用为重。研究还表明,农地利用变化强度标准的引入是可行和有实际意义的。最后总结了区域农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并从土地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决策等方面,就区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7.
以耕地基本产出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隐性失业等情况,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耕地产出模型,并在建模过程中剔除了科技进步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从效用原理出发,以一定投入水平和自然条件下的拟合耕地复合产量作为衡量耕地资源质量的标准,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20世纪90年代耕地投入和产出数据为依据,建立了各市的耕地产出模型,并以1999年江苏省平均投入水平为标准,计算了经耕地资源等值化后的人均耕地资源拥有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耕地资源等值化前后,人均耕地资源拥有水平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耕地等值模型不仅考虑了耕地资源的数量,还考虑了耕地的质量,而耕地质量的高低取决人于耕地本身的基础地力和对投入的反馈能力。  相似文献   
68.
对一种制度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价是近年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城市土地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土地资源的供给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区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土地供给制度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作为一种制度改革,其绩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实现评价的诊断功能和预瞀功能。本文通过对制度绩效评价分析,提出对制度绩效评价可以转化为对制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归纳出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评价标准,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土地结构配置效应、经济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为表现,初步提出了现行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京市近年来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9.
遗传资源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通过将遗传资源投入纳入C-D生产函数模型,并对2001—2007年江苏省农业生产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江苏省遗传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动物遗传资源投入和科技进步。与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要素相比,遗传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明显,其中动物遗传资源的贡献高于植物遗传资源。因此,江苏省应优化农业结构,提高遗传资源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0.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相关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对红壤丘陵区江西丰城市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以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本底值为1 992.45±145.63 Bq/m2;试验区典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且侵蚀强度总的变化趋势为坡底部>坡中部>坡顶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下的坡面侵蚀强度亦呈现一定的分异现象,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土坡面>退耕30年+退耕1年混合坡面>退耕30年坡面>荒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