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3篇
环境安全   1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及研制、应用现状,系统介绍了当前微生物絮凝剂的重点研究工作,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预测。  相似文献   
52.
以某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排放口下游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无机酸(盐酸、硫酸、硝酸)和有机酸(醋酸、柠檬酸、苹果酸和丁二酸)研究在不同酸性条件(pH为2~6)下Pb、Cd、Zn、Cu的浸出效果。结果表明,有机酸的浸提能力明显高于无机酸,且4种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均随着pH的升高而迅速降低。对无机酸而言,当pH3时,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趋于稳定;对有机酸而言,在pH为2~5的较大范围内,醋酸表现出较高的浸提能力,而柠檬酸对Pb和Cu没有明显的浸出效果。结合泥质特点,从重金属的络合、沉淀、水解、吸附等反应过程对其浸出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醋酸良好的缓冲能力是其浸提效果优于其他有机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SBR法处理工艺由于其除磷、脱氮效果好,运行灵活已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SBR工艺的曝气系统设计方法,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4.
空气质量监测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国完善了一系列的监测手段,但是利用固定的监测站监测等传统空气监测手段存在监测维护成本高、监测范围有限等不足。为此,济南市建成运行了国内第一个出租车走航大气监测系统,将传感器安装在出租车顶灯内,利用出租车行驶范围广、灵活机动的特点,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并生成可视化污染云图,直观呈现主城区道路污染状况,指导城市精准溯源空气污染,实现精细化管理。出租车走航大气监测系统在济南市的顺利实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55.
为研究2014年APEC会议期间(11月1—11日)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特征并评估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效果,对处理不同功能区的封龙山站(背景站)、人民会堂站(市区站)、高新区站(开发区站)的ρ(SO2)、ρ(NO2)、ρ(CO)、ρ(O3)、ρ(PM2.5)、ρ(PM10)进行分析,对比了各站点APEC会中与会后、APEC会议期间与2013年同期的空气质量等级状况及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2014年APEC会议期间石家庄市整体空气质量好于2013年同期,除O3外,其余各大气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均有明显降低,其中封龙山站的ρ(SO2)、ρ(NO2)、ρ(CO)、ρ(PM2.5)、ρ(PM10)较2013年同期分别下降了55.1%、22.9%、16.7%、36.8%、31.0%,人民会堂站的降幅分别为35.5%、28.0%、32.6%、36.9%、56.2%,高新区站的降幅分别为49.4%、26.6%、16.5%、32.9%、53.5%. 应急减排措施也使各站点的首要污染物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扬尘控制措施有效遏制了PM10对于市区站和高新区站的影响,而对于高架源的控制也有效降低了背景站的SO2污染水平. 结合后向气流轨迹和气象图分析发现,尽管2014年APEC会议期间石家庄市的气象条件较2013年同期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气象指数等级高、气团滞留时间长),但通过地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应急减排措施,其空气质量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6.
本文通过对中国、欧洲和美国大气污染控制历程的回顾和总结,从法律法规、标准、管理制度、执行和实施等几个方面,系统比较分析了中国与欧美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特点和异同点,为我国今后大气污染控制与管理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57.
北京山谷风环流特征分析及其对PM2.5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董群  赵普生  王迎春  苗世光  高健 《环境科学》2017,38(6):2218-2230
利用北京地区2013~2015年秋冬季各自动站气象要素数据、大气所铁塔资料以及海淀气象站风廓线数据和该地区PM2.5浓度数据,挑选典型个例分析山谷风环流特征及其对PM2.5浓度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谷风(山风)平均风速为0.55m·s~(-1)(0.31 m·s~(-1)).秋季(冬季)谷风平均持续时间为9h(6h),秋季(冬季)谷风开始时刻为11:00(13:00);秋季(冬季)山风持续时间为13 h(16 h),秋季(冬季)山风开始时刻为21:00(20:00);受北京地区地形等的影响,山谷风转化的风向分界线为东北-西南向,秋季山风前沿压到南二环,冬季山风前沿压到南三环;山、谷风在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厚度有着明显的变化,谷风(山风)秋冬季的平均厚度为700~1 000 m(300~600 m);无论是秋季还是冬季,一天中平均PM2.5浓度开始上升的时刻南部早于北部,秋季PM2.5浓度开始上升的时刻要早于冬季,而开始下降的时刻秋季会晚于冬季.北京地区秋(冬)季空气污染南北差异较大的过渡区处于南二环(南三环),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南移动.秋(冬)季该现象的持续时间为4 h(2h).并且,在研究中发现,PM2.5与山谷风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正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58.
中国北部湾地区夏季大气碳气溶胶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毅红  陶俊  高健  李雄  施展  韩保新  谢文彰  曹军骥 《环境科学》2013,34(11):4152-4158
于2009年8月在北部湾地区的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湛江、茂名、海口、洋浦、东方等9个城市的城区和郊区同步采集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碳分析仪分析得到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质量浓度,对OC、EC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其可能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部湾9个城市PM2.5、OC和EC的浓度均值分别为(38.4±17.7)、(9.2±2.6)和(1.9±1.1)μg·m-3,总碳气溶胶(total carbonaceous aerosol,TCA)占PM2.5质量的56.8%.北部湾地区夏季OC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和二次生成的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EC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和工业排放.  相似文献   
59.
山东省PM2.5-O3复合污染特征突出,空间差异性明显,本文基于2016—2020年国控和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以及同期各气象代表站气象监测数据,分析PM2.5和O3时空分布的变化特征,初步探究其与气象因子及前体物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2016—2020年山东省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优良天数比例上升了7.1%,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了3.5%. 除O3年评价值上升9.6%以外,SO2、PM10、PM2.5、CO和NO2的浓度均下降,降幅依次为61.3%、29.8%、28.6%、26.3%和11.4%. 各市PM2.5年评价值均下降(范围为18.4%~34.9%);除德州市外,其他15市O3年评价值均上升,滨州市的升幅(30.8%)最大. 1月PM2.5平均浓度最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年变化趋势,6月O3平均浓度最高,且逐年上升. ②山东省PM2.5和O3均呈现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的分布特征,PM2.5浓度在西部内陆地区较高,O3浓度在中北部内陆地区较高,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在中西部地区较明显. 统计期间共计出现PM2.5-O3复合污染日224 d,分布在2—11月,出现天数逐年减少. ③为探究PM2.5-O3复合污染的影响因素及气象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气象因子阈值筛查,结果表明,PM2.5日均浓度和O3_8 h (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与其主要前体物和气象因子均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且对不同因子的响应有一定区域性差异. 当气温为14.9~24.1 ℃、相对湿度为55.5%~75.1%、风速为0.6~2.9 m/s、气压为992.8~1 018.8 hPa时PM2.5-O3复合污染易于发生,该条件下大部分城市的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平均值介于PM2.5和O3污染单独发生时的对应因子平均值,但平均风速小于PM2.5和O3污染单独发生的平均风速. 研究显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PM2.5浓度波动下降,O3浓度波动上升,二者的协同关系日趋明显,气象因素对PM2.5和O3的生成和累积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0.
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煅烧法制备缺陷型BiVO4光催化剂,通过控制溶剂热反应时间调控BiVO4表面氧缺陷以增强对As (III)的光催化氧化性能.同时,借助各种表征手段如XRD、SEM和XPS等分析样品的晶型结构、形貌特征及化学组成等性质,考察其在可见光下对As(III)的光催化氧化性能,并研究其氧化机理.结果表明,溶剂热反应时间对BiVO4的晶粒尺寸和光吸收性能没有影响,但能通过影响比表面积调控BiVO4的表面氧缺陷浓度.经优化得到,反应时间为14 h时制备的BiVO4光催化剂(BiVO-14)对As(III)(6 mg·L-1)的氧化效率高达95.7%,并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BiVO4氧化As (III)的主要途径是光生空穴(h+)的直接氧化作用.表面氧缺陷能增强导电性能,促进电荷分离和迁移,强化h+的氧化作用,从而提高BiVO4的光催化氧化性能.BiVO-14能有效促使As(III)转化为低毒的As(V),在饮用水源As污染去除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