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环境安全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51.
Cr3+离子掺杂对负载TiO2薄膜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钛酸丁酯和CrCl3·6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钛片、玻璃、釉面瓷砖、陶瓷、不锈钢和铝片六种载体上制备了Cr3 掺杂TiO2薄膜。讨论了不同Cr3 掺杂浓度下,不同载体表面上制备的TiO2薄膜对甲基橙脱色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r3 对TiO2薄膜的掺杂效果与载体的类型密切相关,并且不同载体其Cr3 掺杂的最佳浓度也不同。Cr3 掺杂后,TiO2薄膜光催化活性提高最大的是釉面瓷砖,其次是玻璃、钛片、铝片、陶瓷,最差的是负载不锈钢。  相似文献   
52.
采用铁炭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生化出水,探讨了初始pH、曝气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微电解出水Fe2+和Fe3+变化规律、COD降解速率以及后续Fenton氧化效果的影响,为优化微电解-Fenton氧化联合工艺提出了微电解间歇加酸的理论。间歇加酸可提高微电解系统中COD降解速率和Fe2+含量,使后续Fenton氧化无需投加FeSO4·7H2O即可达到较好的COD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初始pH=2.5,曝气量为0.6 m3/h,间歇加酸30 min/次,微电解反应2 h,出水投加1 mL/L的H2O2进行Fenton氧化2 h,COD总去除率可达81.33%;间歇加酸30 min/次可将微电解反应2 h出水Fe2+浓度从50 mg/L提高至151 mg/L,COD降解速率从10.6 mg COD/(L·h)提高至22.2 mg COD/(L·h)。  相似文献   
53.
当前,我国处于“十四五”的关键发展时期,对于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新要求。电力能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生产要素,企业用电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产业运转情况,具有非常大的数据挖掘价值,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基于企业用电数据的企业污染排放模型构建、“散乱污”与“偷排漏排”企业识别监管、特别管控期间污染排放监管与评估及精细化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运用企业用电数据,能够实现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精准监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保监管在这方面的不足,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总结了电力大数据在大气污染防治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后续电力数据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壬基酚(NP)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损伤的影响,同时为探讨茶多酚对NP的急性致死和遗传损伤的保护作用,开展了急性毒性实验,分析NP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并通过统计斑马鱼外周血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来评估NP对斑马鱼的遗传损伤。在NP基础液中加入茶多酚进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保护实验,通过与NP对照组中斑马鱼的死亡情况、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对比来评价茶多酚对急性致死和遗传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高质量浓度的NP(500.00、1 000.00μg/L)对斑马鱼具有较强的致死性,中、低质量浓度的NP(125.00、250.00μg/L)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致死能力,此浓度范围内存活的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中存在比清水对照组显著增多的微核和异常核。在NP基础液中加入一定质量浓度(2.50~20.00ng/L)的茶多酚后,与NP对照组相比,斑马鱼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同时,斑马鱼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也都显著降低。这表明一定浓度的茶多酚对NP的急性致死和遗传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5.
北京市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比较严重,其TSP,PM10,PM2.5,SO2,NOx和CO的排放量均占北京市固定污染源排放量的54%以上,煤烟型污染是工业污染的主要部分,占源污染物排放量比面源大,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和冶金行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城八区中的外四区,特别是工业比较集中的石景山地区和朝阳区,工业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中细颗粒物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6.
分级采样测定污染源颗粒物排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冲击式分级采样方法测定工业固定污染源烟道气内的颗粒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及细微颗粒(PM10、PM2.5)排放,并对工业污染源净化装置做出分级效率测试.文中介绍了测试及数据处理过程并与国家标准方法滤筒计重法进行比较.在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的工业炉窑颗粒物排放测试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法能有效的对颗粒物进行分级,是一种符合我国目前国情且使用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生物质锅炉与燃煤锅炉颗粒物排放特征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2台设计结构不同的生物质锅炉(BB1、BB2),针对木质和秸秆2种生物质燃料开展烟尘、PM10和PM2.5排放特征的研究,并与燃煤锅炉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2台生物质锅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都未达到北京市DB 11/139—2007《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2台生物质锅炉颗粒物的排放因子存在差别,燃烧木质成型燃料时,BB1和BB2生物质锅炉除尘器后的烟尘排放因子分别为207.10和465.51mg/kg,PM10排放因子分别为75.18和149.61mg/kg, 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58.48和106.86mg/kg;燃烧秸秆成型燃料时,BB1和BB2生物质锅炉除尘器后的烟尘排放因子分别为142.86和1200.86mg/kg,PM10排放因子分别为63.63和102.01mg/kg,PM2.5的排放因子分别为50.90和76.51mg/kg. 与热功率相近的燃煤锅炉比较,2台生物质锅炉除尘器前的PM10平均排放因子低30.41%,PM2.5平均排放因子却高36.84%,即PM2.5在生物质锅炉烟尘中所占比例更高. 尽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质锅炉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该类锅炉仍存在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现象,因此,需要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和除尘效率,以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58.
为评估城市道路扬尘治理效果及精准治理道路扬尘,于2020年10月—2021年2月对河南省郑州市城区典型道路的积尘负荷和道路扬尘浓度进行测定,计算了不同类型保洁工艺的扬尘控制效率,分析了典型的湿式保洁工艺实施后的道路扬尘浓度变化. 结果表明:①各种保洁工艺的平均扬尘控制效率受保洁时间、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 实施保洁工艺后1 h内扬尘控制效率平均值为23%~47%,在1~2 h内扬尘控制效率为20%~40%,在2~2.5 h内扬尘控制效率为5%~27%,3 h后路面积尘基本恢复原有水平. 扬尘控制效率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均呈弱相关. 日气温较高时,会加速路面水分蒸发,进而导致湿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较低. ②不同类型保洁工艺控制效率存在差异. 在1 h内混合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37%~51%)最高,湿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11%~48%)次之,干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5%~19%)最低,原因在于各类保洁工艺的除尘和抑尘能力不同. ③湿式作业干燥后可有效控制路面积尘和道路扬尘约1 h. 洒水量会影响控尘效果,冬季降低洒水量(防止道路结冰)作业的控制道路扬尘效果较差. 研究显示,道路积尘负荷及扬尘控制效率受保洁工艺、保洁作业时间、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季节变化等多因素影响,在控制和治理城市道路扬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59.
针对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特点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利用Java动态画图、JSP实现Web显示,提出一种在网页内以滚动的动态图表显示数据的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此方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得到数据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的动态图形显示,为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0.
通过2个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以及1个常温下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研究火灾作用及受火时间对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破坏形态与常温下的基本相似。由于核心型钢的抗剪作用,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最大承载力变化不大,但与最大荷载对应的位移增加,试件的刚度减小,后期变形能力减弱。与常温下的试件相比,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延性与耗能能力降低,且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降低程度增大,但总体而言,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和等效阻尼比仍能维持较高水平,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抗震性能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