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环境安全   9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利用效率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武汉城市群2005~2015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提高该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以水资源、资金和劳动力为投入要素,以经济效益为产出要素,建立全要素生产框架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研究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投入冗余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指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年限前期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回升;2015年非DEA有效的城市水资源投入冗余率整体偏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变化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成正效应,而规模效率变化则表现为负效应,其中技术变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可判断出研究年限期间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并且提高技术手段可大幅提高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用该模型可为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采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技术源解析方法,对桂林市PM2.5典型排放源的粒径和化学成分进行质谱分析,采集燃煤/燃气源、工业工艺源、扬尘源、油烟源4类共计7个典型排放源。结果表明,桂林市4类排放源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为0.25~1.25μm,80%以上的细颗粒分布在0.2~1.0μm的小粒径范围,峰值约0.68μm。细颗粒物离子成分含有Na~+、Mg~+、K~+、NH~+4、Fe~+、Pb~+、Cd~+、V~+、Mn~+、Li~+、Al~+、Ca~+、Cu~+、Zn~+、Cr~+、CN~-、PO_3~-、NO_2~-、NO_3~-、Cl~-、SO_4~(2-)、SiO_3~-等成分,桂林市细颗粒物为元素碳、有机碳元素碳、有机碳、富锰颗粒、富铁颗粒、富钾颗粒、矿物质、左旋葡聚糖以及其他金属等9类。  相似文献   
33.
再生水农灌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娟  范瑜  钱新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7):74-77,82
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可以缓解农业水资源的需求压力,这对徐州缺水地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及2种典型农作物——小麦、玉米的种植对As、Cd、Cu、Zn在徐州灌区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实验用添加重金属的再生水和地下水进行土柱滴灌.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和再生水、地下水轮灌之后,重金属主要在土样表...  相似文献   
34.
采用碱性氧化焙烧工艺回收含铬污泥中的铬,以浸出渣作为焙烧填料,最佳工艺条件为:含铬污泥加入量10g,浸出渣加入量8g,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间40min,n(Cr2O3):n(NaNO3):n(Na2CO3):n(NaOH)=1:2:3.5:10。在此条件下,碱性氧化焙烧工艺铬浸出率高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35.
昆明自然和阿子营冷水下鉴定了亲本及其十和田×NIL回交的BC5F5群体264个材料12个性状及ICP-AES测定了昆明自然下糙米17种矿质元素,并研究了该群体两点12个性状间及其17种矿质元素间的相关,结果表明:(1)阿子营冷水条件下该群体9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与昆明常温条件下相近,但穗实粒数、秕粒数及结实率3个耐冷性指标性状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2)冷水条件下十和田 NIL群体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比常温条件下吏密切,冷水条件下有42对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0.823**~0.954**)而常温条件下仅有1 9对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0.206**~0.432**).(3)在昆明常温和阿子营冷水下BC5F5群体及其亲本12个形态性状与糙米17种矿质元素组成的408对性状中仅有糙米9种矿质元素(S、Fe、Na、P、Zn、Ca、K、Mg和Mn)与孕穗期耐冷指标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6.
患红体病的凡纳滨对虾外壳膜NAGase基本性质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健康和患红体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外壳膜为材料,抽提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EC 3.2.1.52,简称NAGase),测定分析两种来源对虾的外壳膜NAGase的活力和性质的差异.测得健康对虾NAGase的活力为 34.80 U mg-1,而患红体病对虾的活力为 38.32 U mg-1.结果表明:两种来源对虾的NAGase活力、基本酶学性质等均存在差异.表明对虾患红体病后,外壳膜NAGase的活力、催化反应动力学常数Km和Vm值、活化能均较高,但其最适温度较低, pH稳定性及热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37.
云南稻种磷高效特性相关性状的生态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不仅是世界稻种(Oryza sativa L.)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土壤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南方和云南耕地65%以上缺乏有效磷,土壤缺磷已成为稻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该文中,缺磷(速效磷6.26 mg·kg-1)与适磷(速效磷40 mg·kg-1)酸性红壤进行比较,以相对茎蘖数(RTA)、相对总质量(RTB)、相对地上质量(RDWU)和相对地下质量(RDWG)为参数,研究了来自云南省16个州市5个稻作区577份水稻核心种质的磷高效基因型及其生态差异,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相对茎蘖数、相对总质量、相对地上质量和相对地下质量密切相关,这4个性状是水稻磷高效鉴定较可靠和方便的指标,并筛选出10个磷高效品种;磷高效基因型在籼粳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丁颖分类性状中的水陆、粘糯间差异较小;水稻磷高效品种广泛分布于5个稻作区和绝大多数州市,特别是磷高效极强品种主要来自云南稻种的遗传多样性中心(思茅、临沧、西双版纳、德宏和文山州)和基因多样性中心(南部边缘水陆兼作区).这些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水稻磷高效特性与酸性红壤和遗传多样性中心有关,更好地理解水稻磷高效特性的地理生态和遗传多样性机制.  相似文献   
38.
不同种源地云南稻核心种质主要形态性状的遗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揭示云南稻核心种质资源特性、遗传变异特点,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指导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541份云南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地区生态条件下对其11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11个形态性状广义遗传力在65?%之间,穗颈长、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的遗传力最大,且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 同一性状的遗传差异籼粳间不明显,而稻作区间则存在一定差异.利用本群体进行新品种选育时,应考虑各形态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对穗颈长、实粒数和结实率系统选育时,滇中一季籼稻粳稻区、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和南部边缘水陆稻区3个稻作区的材料选择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9.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与孕穗期耐冷性特点及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544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苗期平均5.5~12.3℃,孕穗期平均17.8℃)冷害下,按籼粳、稻作区进行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与孕穗期耐冷性的特点及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耐冷性与孕穗期耐冷性密切相关,苗期耐冷性强的材料表现为孕穗期株高、剑叶长和宽、穗颈长、穗下节长、1~2节长、穗长较长、穗粒数较多,耐冷性较强.通过对苗期耐冷性的严格选择,可以间接获得孕穗期耐冷性较强的材料.(2)苗期和孕穗期耐冷性在籼粳间、稻作区间差异明显.籼粳间均表现为粳稻强于籼稻;稻作区间苗期耐冷性为滇中一季籼粳稻区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最强,滇中一季籼粳稻区和滇西北高寒粳稻区孕穗期耐冷性较强,揭示了水稻苗期与穗期耐冷性的形成演化机制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40.
杜娟  栾志强  解强  叶平伟  李凯  王喜芹 《环境科学》2013,34(12):4706-4711
测定了蜂窝状ZSM-5型分子筛(honeycomb ZSM-5 molecular sieve)对丙酮以及丙酮和丁酮双组分体系的吸附性能,考察了相对湿度、浓度、气流比速等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由Wheeler方程计算了相关的吸附性能参数.结果表明,气流相对湿度对丙酮的吸附性能无明显影响,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疏水能力;在低浓度范围内,该材料对丙酮的动态饱和吸附容量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在高浓度范围内(>9 mg·L-1),其动态饱和吸附容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增加;利用其对丙酮和丁酮吸附能力的差异,该材料可以用于丙酮和丁酮的吸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