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环境安全   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地勘单位要实现安全生产,安技干部队伍的政治与业务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安技干部队伍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工程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土 , 使用投弃、堆放等处理方法都会对环境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 . 根据日本对工程废弃土的处理经验 , 综合论述了工程废弃土的再生资源利用技术 . 通过综合利用这些技术可将大量的工程废土转化为使用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中的各种材料 , 不但有效的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 又可产生作为再生资源的工程材料 .  相似文献   
83.
人工湿地填料有机堵塞问题的化学溶脱法室内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化学溶脱法解决人工湿地填料的有机堵塞,结果表明:用碱类、酸类、强氧化剂和洗涤剂可以使有效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强氧化剂类(次氯酸钠)最为明显,可以使渗透系数恢复到原来的69%;三种溶液都对基质中的微生物类群和基质酶产生了伤害,但是经过7d可以基本恢复,说明解决人工湿地有机堵塞的问题可以借鉴和尝试"溶脱法".  相似文献   
84.
重污染河道浮游动物种群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州城市河道水情复杂,氮磷浓度较高,属于重污染的滞流水体.通过对试验区南园水系为期1a的调查研究表明:该河段共有浮游动物33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类2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1种.各河段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78 ind·L-1,生物量为56.028 mg·L-1.从种类数来看,轮虫类大于原生动物大于枝角类大于桡足类.从密度看,全年平均以轮虫最多,其次为原生动物,桡足类最少.从生物量看,以枝角类最高,桡足类次之,原生动物最少.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夏季较多,秋冬季较少.优势种为轮虫类和枝角类,这些种类极耐有机污染,耐低溶氧.在苏州古城区重污染河道中,浮游动物的总量与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植物的数量等均没有线性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这可能与苏州城市河道污染较重有关.城市河道特殊的水域环境决定了浮游动物种群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都有其特殊性.探讨了重污染的城市河道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特点,提出了控制某些优势种群发展的设想,为改善河道水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正"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充分反映出风险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对事故的深入剖析,探讨其中风险沟通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可以提供有力的借鉴。所谓风险沟通是各个主体之间关于风险特征、影响、控制与其他相关信息的交换过程。有效的风险沟通,应当是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沟通,对于提高相关各方对风险的认知水平、开展对风险的有效协同处置和分析内外部变化的复合影响都有着重要作用,是避免事故发生及扩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6.
水中主要阳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多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丽丽  朱伟  李明 《生态环境》2013,(8):1358-1364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在65μmol·m-2·s-1光照度和12 h∶12 h光暗比下,模拟野外水体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研究了水中主要阳离子Ca、Mg、K、Na质量浓度的变化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以及多糖的影响。依据自然水体中Ca、Mg、K、Na的实际浓度水平结合已有研究得到的抑制浓度,试验分别设定了5个质量浓度梯度的培养基,其中Ca质量浓度梯度为0、10、20、50、100 mg·L-1,Mg质量浓度梯度为0、2、5、10、20 mg·L-1,K质量浓度梯度为5、10、20、50、100 mg·L-1,Na质量浓度梯度为18、30、50、100、200 mg·L-1。试验测定的生理生化指标包括培养周期内每天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和对数生长期内铜绿微囊藻溶解性胞外多糖(sEPS)、固着性胞外多糖(bEPS)和胞内多糖(IPS)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Ca对微囊藻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高质量浓度的Ca(〉50 mg·L-1)会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同时铜绿微囊藻合成多糖总量(TPS)会增加,Ca质量浓度的增大对铜绿微囊藻胞外多糖的分泌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并在刺激铜绿微囊藻细胞分泌多糖的同时会促进其溶解。Mg缺失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显著的抑制,较高质量浓度的Mg(〉5 mg·L-1)也会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同时铜绿微囊藻合成多糖总量(TPS)会增加,Mg在适宜质量浓度(5 mg·L-1)会抑制多糖分泌、防止多糖溶解。K离子质量浓度的变化对微囊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铜绿微囊藻TPS的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K对多糖的分泌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多糖的溶解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Na离子质量浓度的变化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以及合成TPS的量均无明显影响,Na质量浓度增大对多糖的分泌的影响与Ca的一致,但影响的程度明显小于Ca的影响,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多糖的溶解过程有轻微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7.
重庆市垃圾焚烧飞灰粒径分布及重金属形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筛分法研究了重庆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的粒径分布,分析了各粒径颗粒中Pb、Cd、Zn、Cu、Mn、Ni和Cr等重金属的总量,并利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不同粒径飞灰中各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0%以上的飞灰粒径小于250 μm,其中粒径为149-250 μm的颗粒最多,约占总量的50%.除Ni之外,其它重金属的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粒径小于250 μm颗粒中的重金属含量对飞灰中重金属含量的贡献率达到90%.飞灰中各重金属的形态分布随粒径变化规律不同,Zn、Cd、Pb、Cu的碳酸盐结合态含量略高,在重庆地区酸雨的淋溶下极易释放出来,对周围环境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8.
2007年6、7月份对梅梁湖全湖区12个点位进行了5次全面监测.结果表明,梅梁湖水体处于富营养化水平,水华暴发时整个梅梁湖的TN平均浓度为2.72mg.l-1,TP平均浓度为0.13mg.l-1,氨氮含量较低;藻类大量聚集的区域叶绿素a含量可以达到1031.24μg.l-1,从浮游植物的数量和出现频率看,蓝藻门特别是微囊藻为优势种,蓝藻占浮游植物总量的42%—100%;梅梁湖水体的总氮、总磷浓度对浮游植物的数量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9.
镇江城市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分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朱伟  边博  阮爱东 《环境科学》2007,28(7):1584-1589
道路沉积物是一重要环境介质,其颗粒物积累的潜在毒性对于城市水体是一重要危害,因此,识别道路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及来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分析了采集于镇江市商业区、河滨公园、居民区和交通繁忙区的62个样品中的Zn、Pb、Cu、Cr和Ni 5种重金属,它们在交通繁荣区含量最大,Zn、Cu、Cr和Ni含量在商业区、河滨公园和居民区并无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识别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发现不同功能区的重金属来源有所差别,各功能区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70%以上)代表来自交通活动产生的污染源,或者是与工业污染源共同产生的混合污染源;第二主成分代表来自工业污染源或者是生活污染源,并且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质显著相关,最后计算了重金属浓度富集率(CER),以评价人类活动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有机质是镇江城市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重要载体, 人类活动对于该地区重金属污染影响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的程度.  相似文献   
90.
硫杆菌对固化污泥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磊  朱伟  林城 《环境科学》2006,27(10):2105-2109
污泥固化后能够降低重金属的浸出风险,但是污泥中硫杆菌的活动存在再次将重金属浸出的可能。针对这种问题采用生物反应器强化固化污泥中硫杆菌的活性,研究了污泥固化前后硫杆菌的活性及重金属浸出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污泥经过固化处理后其中的硫杆菌仍然存在一定的活性,硫杆菌的活动能够降低固化污泥的pH值同时造成氧化还原电位的升高,重金属的浸出量有所增加;但是随着固化水平的提高硫杆菌的活动受到抑制的程度越来越高,当固化水平达到5:2:2时硫杆菌已基本停止活动,不能对重金属浸出产生影响;随着固化龄期的增加硫杆菌的活性也在减弱,达到某一龄期时其活性趋于稳定,重金属浸出也趋于稳定;固化污泥中硫杆菌生物量小于某一极限值时生物沥滤难以启动,不会对重金属的浸出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