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1篇
环境安全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51.
为考察城市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中颗粒粒径分布及与污染物的关系,2020年7—8月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对天津市某居民区油毡屋面、塑钢屋面、水泥瓦屋面和沥青路面的6场降雨事件进行采样,分析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颗粒物分布. 结果表明:①沥青路面降雨径流中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solids, SS)浓度最高,与油毡屋面、塑钢屋面和水泥瓦屋面径流SS浓度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P<0.05);②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粒径主要分布在10~200 μm之间,4种下垫面中值粒径(D50)浓度在计量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③粒径在10~50 μm的颗粒物占比最大,在油毡屋面、塑钢屋面、水泥瓦屋面和沥青路面径流中占比分别为30.95%、25.53%、30.41%和50.47%,粒径大于300 μm的颗粒物体积分数占比最小;④降雨径流中颗粒物是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径流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而总氮(TN)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 通过对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和污染物赋存形态的研究,以期为城市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净化方法的选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2.
分别以物理法和物理化学法对活性炭电极改性进行电吸附实验。采用BET、SEM和FT-IR对电极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表征,不仅考察了不同改性方法的电极对卤族阴离子(Cl-、F-、Br-及I-)的吸附性能。并对活性炭电极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炭电极经物理改性后对NaCl、NaF、NaBr及NaI的单位吸附量分别为5.86、7.29、6.73、20.81 mg/g;经过物理化学改性后电极对4种盐单位吸附量分别达到7.14、9.1、12.02、17.48 mg/g。经拟合吸附过程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在电吸附过程中,2种改性方法增强了活性炭电极对卤族阴离子(Cl-、F-、Br-及I-)的吸附。  相似文献   
53.
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新型经济的生物脱氮新工艺。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经厌氧氨氧化自养菌将NH+4-N和NO-2-N转化为N2的过程。相比其他脱氮过程厌氧氨氧化具有需氧量少、污泥产量低、无二次污染、适用于处理高含氮量低碳氮比废水等的优势。综述了厌氧氨氧化的发现过程、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厌氧氨氧化菌的种类,同时介绍了基于厌氧氨氧化技术的污水处理工艺类型及各工艺特点,最后总结了厌氧氨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4.
滨海地区混盐水体叶绿素a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滨海地区混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以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混盐景观水体-清净湖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3-9月水质监测数据,研究其叶绿素a在含盐量为0.05%~3%混盐环境下的动态特征及显著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清净湖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2.06~358.15μg/L,呈夏秋季高、春季低,峰值主要集中在6-9月,其变化受多个环境因子共同影响,与水温、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显著相关,而与pH值、溶解氧、总氮和矿化度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磷是清净湖景观水体藻类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清净湖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防治重点时段应为6-9月,蓟运河故道应为重点防治水域,控制水体中磷含量应为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5.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通过在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来调控循环比(循环廊道断面通过的循环流量和进水流量的比值),以此调节好氧区向缺氧区回流的混合液。对比研究了氧化沟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前后,污染物碳转化途径的差别。结果表明:增设缓流板调控循环比,有助于提高氧化沟水解有机物和反硝化除磷的能力,促进脱氮除磷过程对含碳有机污染物的利用,从而改变碳污染物在氧化沟系统内的转化途径,优化氧化沟脱氮除磷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56.
分别从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工艺反应器形式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归纳了温度、p H、基质浓度、DO等对该工艺的影响;总结了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特征;比较了颗粒污泥和生物膜两类生物载体系统的脱氮效能;最后分析了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7.
为了考察长期低聚磷(Poly-P)条件下Accumulibacter的菌群结构及其代谢特性的变化,采用两个SBR反应器,分别采用乙酸钠和丙酸钠为有机碳源,接种富含Accumulibacter的活性污泥,在进水PO34--P浓度为2. 5 mg·L~(-1)的低磷进水条件下运行60 d,对系统除磷性能、污泥浓度、主要菌群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低Poly-P条件下两个SBR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除磷和去除有机物的性能,但两个系统内的菌群代谢均表现出聚糖菌代谢特征;运行60 d后,丙酸盐系统中AccumulibacterⅠ型仍保持了较高的丰度(40%±7%),表明丙酸盐SBR系统中AccumulibacterⅠ型不仅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还能够在长期低聚磷条件下以一种不依赖Poly-P的代谢方式进行生存;对比发现,丙酸盐碳源更有利于Accumulibacter适应低磷负荷的运行环境,且在低磷负荷的运行环境下AccumulibacterⅠ型比Ⅱ型更具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8.
水质与水体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炼识别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合理控制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有效途径.我国滨海地区地表水咸化问题突出,混盐水体(含盐量500~30000 mg·L-1)众多,其中,许多混盐水体还同时面临富营养化加剧及水华的威胁.因此,本文以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混盐水体清净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合藻类生长模拟实验,对其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总磷和矿化度为清净湖藻类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叶绿素a浓度与矿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总磷和矿化度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叶绿素a动态.水体含盐量在15000~25000 mg·L-1的范围适宜藻类生长增殖,而当盐度小于10000 mg·L-1或大于30000 mg·L-1时,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在清净湖当前氮浓度水平下,磷含量增加会促进藻类生长增殖,藻类生长速率呈P3组(10∶1,氮磷比)P4组(5∶1)P2组(20∶1)P1组(50∶1)P0组(无磷培养液),氮磷比为10∶1时最适宜藻类生长.  相似文献   
59.
泥炭吸附水中Pb^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泥炭对Pb^2+的等温吸附特征,并探讨了泥炭的质量浓度,pH值,共存Cu^2+对其吸附Pb^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吸附特征符合Freund lich等温吸附;泥炭对Pb^2+及存在Cu^2+干扰时吸附的最佳pH分别为5,6;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59.41 mg/g,76.38 mg/g,且存在Cu^2+干扰时,泥炭对Pb^2+的吸附率始终较只存在Pb^2+时大,当泥炭量为12 g时,吸附率分别为95.2%、93.5%,说明Cu^2+的存在促进了泥炭对Pb^2+的吸附。  相似文献   
60.
采用光沉积法掺杂Pt分别制备光催化剂Pt/TNTs和Pt/TiO2,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甲醇溶液浓度和Pt掺杂量对光催化产氢效率的影响,并在紫外光(320~400 nm)和可见光(400~700 nm)下比较TiO2、TNTs、Pt/TiO2和Pt/TNTs 4种催化剂催化甲醇溶液的产氢效率。结果显示:掺杂Pt可将光催化剂吸收波长红移至可见光区域,由于TNTs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可负载更多的Pt,使电子有效转移至金属上,降低电子电洞对再结合的概率,并增加光催化效果;Pt/TNTs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照射下,光催化效率均高于Pt/TiO2,在最佳Pt负载量为1%(以质量分数计),甲醇溶液质量分数为20%的条件下,Pt/TNTs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产氢率分别为2331,137.7 μmol/h。对比可知,本研究的可见光催化产氢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