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工业技术   45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建立了食品接触塑料容器中限用荧光增白剂184(FWA184)和393(FWA393)迁移量的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LC-MS/MS)测定方法。通过实验考察与分析,确定脂类食品模拟物(95%乙醇)为检测方法的浸泡液。研究目标化合物在不同迁移温度(5 ℃低温冷藏和40 ℃常温储藏)和时间的迁移规律,拟合迁移曲线方程。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184和393在0.03~2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2和0.999 6,检出限均为0.01 μg/L;添加水平为0.03、0.3和3 μg/L时,加标回收率为91.1%~105.3%,相对标准偏差(n=6)为2.7%~6.4%;2种荧光增白剂在脂类食品模拟物中发生迁移,迁移量随着储存温度的升高和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该方法灵敏、准确,适用于食品接触塑料容器中FWA184和FWA 393迁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42.
本文对难消化淀粉的特点、功能、分类及制备方法作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难消化淀粉的制备方法。与膳食纤维相比 ,难消化淀粉对人体有其特有的生理功能 ,所以如何提高难消化淀粉的产率是现阶段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43.
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膜的表面能较低,粘结性和润湿性较弱,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使PTFE微孔膜能与其它材料更好地复合。本文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对PTFE微孔膜进行改性,重点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的改性处理工艺参数,包括辐射距离、射频功率、处理时间和气体流通量对膜性能(接触角和失重率)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和拉力测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不同的工艺参数处理对PTFE微孔膜的结构和性能影响很大。改性后的PTFE微孔膜,拉伸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亲水性也增强,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改性后的膜材料应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444.
以异丙醇铝(AIP)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铝(A1203)溶胶。研究了酸解剂、酸铝比[n(H+)/n(Al3+)]、陈化时间等因素对溶胶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稳定、透明纳米A1203溶胶的最佳工艺条件,即酸解剂HN03;n(H+)/n(Al3+)=0.18~0.25;陈化时间20h。为了改善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性能,通过PVDF与AIP的原位聚合,制备了不同PⅥ)F含量的PVDF/A1203杂化膜。采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FI-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分析(TGA)等手段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化膜的纯水通量随着PVDF浓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截留率则随着PVDF浓度的增大逐渐升高;AIP的加入使得杂化膜两相之间存在键合,可以增强Al2O3和PVDF之间的化学连接,从而提高杂化膜的亲水性和机械强度;添加AIP后,杂化膜的热分解温度向低温移动,即杂化膜的热稳定性下降;而AIP对PVDF膜的熔点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45.
γ-谷氨酰-缬氨酸(γ-Glu-Val)具有多变的呈味特性,在水溶液中呈现涩味,可以增强基本味觉物质的味感强度,赋予奶酪、鸡汤、酱油等食物厚味味感。目前对于γ-Glu-Val呈味特性的机理研究甚少,尤其是鲜见它对于味觉增强效果的差异性机制的研究。本实验利用感官实验和分子模拟对γ-Glu-Val增味作用的差异性机制进行研究。感官实验结果显示,γ-Glu-Val对于基本味感(鲜味、甜味、咸味和酸味)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对于鲜味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分子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γ-Glu-Val对基本味感受体(T1R1、T1R2和T1R3)均有一定的亲和力,其中对于鲜味受体T1R1的亲和力最强、结合自由能最高,与此相反,γ-Glu-Val对甜味受体T1R2的亲和力最弱、结合自由能最低,暗示其增鲜作用强于增甜作用。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在味精存在的前提下,γ-Glu-Val可通过氢键和疏水键与鲜味受体T1R1上的氨基酸残基(Phe-274、Ser-275、Ser-300、Trp-303、Ala-147、Ala-170)相互作用,激活鲜味受体,以实现其增鲜作用。本实验解析了γ-Glu-Val增味作用差异性分子机制,为进一步验证其呈味机理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小分子物质的增味作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46.
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时空分布形式决定了其活性状态及功能,在调控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SMLM)技术为在纳米尺度解析膜蛋白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可能,但分辨率的极大提升对图像准确聚类分割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BSCAN)是常用的聚类方法之一,但其对于膜蛋白分布不均匀的SMLM超分辨图像的分割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次DBSCAN和层次聚类的混合聚类算法,该算法以DBSCAN方法为分割基础,通过进一步的面积阈值分析和层次聚类,在保持超分辨点簇图像精确聚类识别的前提下,仍能保留每个点簇内的多次定位信号。将该算法应用于模拟数据集和实验数据分割得到的轮廓系数等性能普遍优于传统DBSCAN算法。这种混合聚类方法为膜蛋白SMLM超分辨图像的聚类分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更精准地分析膜蛋白在纳米尺度上的空间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447.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逐渐爆发,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促使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对绿色环保、抗菌活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菌剂的探索上,并且纳米技术已被证明可作为对抗病原菌的有效手段。氧化锌纳米颗粒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抑菌性能,有望作为新型金属离子抗菌材料而被广泛应用。与传统物理化学方法相比,氧化锌纳米颗粒的生物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对环境污染小等优势,已成为纳米合成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首先综述了利用植物、藻类、微生物等提取物进行氧化锌纳米颗粒的生物合成方法与合成机理,总结了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抗菌机制,讨论了氧化锌纳米材料在医药行业、纺织工业、食品行业、农业等相关领域的抗菌应用,最后进一步展望了含有氧化锌的创新型多金属复合型纳米颗粒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前景,为氧化锌纳米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48.
细菌拉曼光谱信号弱、相似度高且易被噪声干扰,使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对其分类时必须进行繁杂的光谱预处理,效率低下。为提高细菌拉曼光谱分类的准确率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集连接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Ramannet,无需额外的光谱预处理就能有效完成光谱分类。实验结果表明,Raman-net对Bacteria-ID公开数据集中30种细菌低信噪比拉曼光谱的分类准确率为84.26%,显著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及对比方法。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和耐药的2种肺炎克雷伯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Raman-net取得了99.16%的分类准确率。这表明对于细菌的普通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Raman-net无需光谱预处理就能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为致病菌的拉曼光谱鉴定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9.
麻竹笋是我国常见竹笋中品质优良的一种禾本科植物, 常出现于南方地区, 其含糖率高, 富含氨基酸、膳食纤维等, 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优质食材, 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首先系统综述了麻竹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物质; 总结了麻竹笋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并明确了其关键醛类风味化合物, 对麻竹笋中苦涩风味的来源进行讨论, 发现单宁是引起麻竹笋苦味的主要原因, 简要总结了降低麻竹笋苦味的措施; 重点探讨了麻竹笋中的黄酮、多酚、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 同时对膳食纤维在麻竹笋中发挥的功能性进行了简要的叙述。本综述可为麻竹笋的进一步应用推广, 尤其是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提高麻竹笋的利用率提供参考意义, 进而拉动产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50.
以北极甜虾头为原料,采用物理抽提法、生物酶解法以及两者联合法制备海鲜调味基料,探究其风味特征及形成机理。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电子舌分析呈味氨基酸、5′-呈味核苷酸以及无机离子等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采用味觉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 TAV)确定其中主要的呈味物质及贡献度,采用电子鼻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特征。结果表明,生物酶解法所得调味基料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评分更高,氨基酸组成更加合理,无机离子Na+、Cl-对其风味贡献度更高;物理抽提法所得还原糖含量更高,呈味氨基酸、5′-核苷酸对其风味贡献度较高;3种基料的分子量无显著差异;电子鼻、电子舌结果显示物理抽提法所得基料具有更加明显的鲜味特征。物理抽提法联合生物酶解法所得北极甜虾头调味基料兼具风味与营养价值,且生物资源利用率高,该法所得调味基料可进一步复配加工成相关海鲜调味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