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王爱文 《广西轻工业》2014,(6):160-161,165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创新是能力成长的途径,创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知识协同的互动机制及培育机制的构建。基于知识协同的创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互动机制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主体要素、动力要素和环境要素;培育企业家精神、培育企业人才、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加速信息网络建设等的组合,培育机制的构建是保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42.
薄壁预折纹方筒是目前矿井下使用的吸能防冲液压支架的核心吸能构件,其屈曲让位吸能的可靠性对支架的防冲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探究预折纹方筒实际应用时的可靠性,提出4个指标作为其评价依据,即屈曲临界力、让位阻力降、比吸能和菱形折纹变形数量,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研究1:1的预折纹方筒吸能构件的这4个指标.室内试验得到:预折...  相似文献   
43.
黑土区土壤肥力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通过选择在黑土区典型县份-德惠市的调查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与1980年相比较,分别增加了3.2g kg-11,0.11 g kg-1和5.70 mg kg-1,但有效钾下降了33.3 mg kg-1。土壤中有机质2003年盈余量48.7kg hm-2,氮15.07 kg hm-2,磷25.35 kg hm-2;钾亏损量170.62 kg hm-2。笔者认为,单纯从土壤营养管理角度看,目前黑土区耕地土壤肥力状况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坏。但已有的研究也表明,黑土区耕地肥力的变化与现行的耕作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基于美国阿拉斯加铁路桥钢板梁的设计特点及要求,结合本桥的生产制作经验,分别对钢板下料、杆件出孔、主梁的组装焊接、节段预拼装等工艺进行了介绍,从整体上对超大跨度的简支钢板桥的制作及预拼装技术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5.
接地是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地处山区的发电厂或变电站由于地形狡窄,且多建在土壤电阻率较大的岩石或碎石地带,因此,接地网的制作较为困难。而使用BXXA型长效降阻剂则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6.
经对葠窝电厂17MW水轮发电机组增容改造的可行性研究并付诸实施,取1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老电厂的技术改造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7.
参窝水库闸门集中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分为现地控制、分控室控制和远程控制,该系统操作简便,维护量小,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8.
针对七煤公司龙湖地区肥煤的特性,严格按国标规定规范试验,从装煤杯、控制升温速度和测试时间等细节问题探讨了胶质层指数测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U型钢支架接头摩擦性能是影响U型钢支护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冲击地压载荷作用下,常因接头处U型钢与卡缆的摩擦关系差,导致U型钢支架的承载力远未达到理论承载力,支架便发生结构失稳破坏。通过自制的摩擦性能测试装置对不同材料间的摩擦性能进行测试,得到不同预紧扭矩条件下钢板与钢板、钢板与软金属板、钢板与橡胶板间相互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因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轴向压力作用下,钢与钢间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后将突然降低,造成接头处承载力发生突降,不利于支架稳定;钢与软金属间发生滑动时,承载力变化比较平稳;钢与橡胶间发生滑动时,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摩擦力持续降低,且波动较大;钢与软金属间的摩擦因数要大于钢与钢、钢与橡胶间的摩擦因数,在接触面间相对滑动位移相等的条件下,使得接头处吸收的能量更多。研究表明在O型棚支护接头处垫放软金属板,可有效提高接头处的摩擦性能,提高U型钢支架的承载力和抗冲性能。  相似文献   
50.
信息融合技术是当前及未来计算机领域的一项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介绍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结了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重点介绍了各种信息融合中检测、分类和识别算法,最后对信息融合存在的问题予以了概括,对以后工作的方向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