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20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突出煤层掘进工作面“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煤集团超化煤矿在被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之后,通过在煤巷掘进工作面采取“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实施瓦斯综合治理,有效地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2.
南秦岭丁(家山)—马(家沟)金汞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部位,镇安—板岩镇深大断裂南侧,该矿带金汞锑成矿条件有利,分布有龙山、丘岭、腰俭等大中型金矿床和西坡岭、丁家山、石家山等中小型汞锑矿点。丁—马金汞锑矿带金汞锑矿化是同一空间(构造地质背景)下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演化结果,显示出成矿继承性和阶段性的演化特点,是一个成矿组合演化系列,在时空分布上有明显规律性;背斜轴部及两翼受强烈的挤压作用发育密集裂隙、节理及近EW向挤压破碎带(剪切带),这些地段是成矿的有利部位,直接控制着区内内生金属矿产的空间分布,NE向断裂为本区主要控矿构造。根据已有资料和找矿实践,通过进一步探讨丁—马金汞锑矿带成矿规律,分析找矿前景,以期对该矿带内进一步勘查找矿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认为,该矿带成矿条件较好,在古楼山、郭家山和杨家岭等尚未开展系统勘查的地区,以及汞锑老矿区的纵深、侧翼和已知矿体深部,找矿潜力均较大。  相似文献   
53.
钢架结构支护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大跨度支护、高强度支护的特点,是替代木质支护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金岭金矿充填采矿法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为构建矿井胶带火灾早期预警体系,防控巷道外因火灾事故,利用热重—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实验,结合热解动力学,研究5、10、15、20 K/min 4种升温速率下胶带的热解历程。结果表明: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TG/DTG)曲线、气体产物等具有相似规律和趋势,随升温速率增加各参量特征值向高温方向滞后;胶带热解经历2个明显失重阶段,第一失重阶段发生交联缩聚热解反应,活化能E在105~107 kJ/mol,指前因子为15.92 min-1,第二失重阶段发生脱链解聚热解吸热反应和挥发分氧化放热反应,活化能E在130~220 kJ/mol,指前因子为37.13 min-1,高于第一失重阶段,两阶段热解过程可用Avrami-Erofeev方程表征。  相似文献   
55.
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介于北纬38°13′~38°41′,东径112°17′~112°58′之间,全区总面积1 974km2,总耕地面积5.36万hm:,总人口53万人,全年无霜期155 d,为温暖带气候,年平均气温8℃~9℃,极端高温40.4℃,最低为-27.8℃,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3 200℃,年平均降水量400-460 mm,全年日照时数2674.5 h,全区蔬菜播种面积0.31万hm2.  相似文献   
56.
张红锁  王伟峰  卫浩茹 《陕西煤炭》2012,31(3):29-30,47
结合某矿综放面实际生产中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的状况,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上窜下滑的判断方法,阐述了调整与控制方法,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7.
采用CAE仿真模拟方法,对汽车车轮外倾连杆强度和疲劳性能进行分析,并采用台架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结果表明,CAE仿真外倾连杆强度和疲劳性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但在台架试验时,外倾连杆快速断裂失效.经过分析,获得以下结论:外倾连杆焊接接头由焊缝区、热影响区和母材区组成,内侧焊缝熔合线处组织较外侧粗大;焊缝处夹角、焊渣以及异常粗大的的显微组织会引起焊缝区应力集中现象,在较大的循环应力下产生裂纹并扩展,是引起疲劳断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8.
针对构造岩性油藏天然能量评价过程中砂体大小、边界和物性等参数难以界定的问题,本文采用复势叠加原理,将整个油藏转换为单点进行研究,通过观测点单位压降下的水侵量分析天然水体大小。本研究基于南海东部油田L构造岩性油藏,选择最靠近油水界面处势能最高的生产井为参考点,将L油藏简化为一口井进行分析,根据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判断供给边界类型,最后计算水体倍数。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物质平衡法相比,基于复势叠加原理,将无限大地层中油藏转化为单点分析,可避免岩性构造油藏内部非均质性影响,计算的水体大小为156倍,最大水侵速度3500立方米/天,计算结果更加准确。该研究成果可实现开发初期定量判断天然能量大小和油藏内部连通性,指导新油田注水时机,并为老油田滚动开发及油藏精细注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9.
三峡和葛洲坝之间河道的水动力在两坝泄流量昼夜不均的影响下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中两坝间的高频本征波动会显著影响反调节策略.文中构建了一维河道水动力学解析模型,并采用实测资料对解析模型进行校验.研究结果表明:枯季时段三峡和葛洲坝的泄流量以及两坝间黄陵庙和南津关站点的水位均存在显著的日波动特征;两坝间河道还存在高频的...  相似文献   
60.
可燃性气体爆炸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别从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可燃性气体爆炸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