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119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脱硫除雾器除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柳  王世和  王小明 《动力工程》2005,25(2):289-292
针对除雾器的菱形布置方式和叶片的不同几何形状,通过大量实验测定了除雾器的压力降和速度,利用水平衡法计算了除雾效率和液滴浓度,分析了除雾器气流速度、叶片间距对除雾效率的影响及除雾器级数对除雾效率和压力降的影响,为该型除雾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参考依据。图13  相似文献   
72.
运用5种方法对8种植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并且对不同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抗氧化活性指标与总黄酮含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植物成份的复杂性,采用多种测定方法对植物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能够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数据。  相似文献   
73.
海水脱硫散堆填料塔的数值模拟及传质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积平均法建立了描述散堆填料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模型;在双膜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平均体积传质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取了在不同液气比下塔内流体速度、孔隙率分布、压力分布及脱硫效率,并就压力损失和脱硫效率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趋势完全一致。分析填料塔内海水的速度分布矢量图和填料塔中间高度断面上的速度分布图发现,靠近壁面处存在着显著的壁流现象,并在沿流方向上液体有向壁区积聚的趋势,壁流现象变得更严重。由3种填料径向孔隙率分布图可看出,近壁面处的孔隙率明显高于中间区域,表明这是形成壁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4.
戴朝霞  刘菊香  王世和 《广州化工》2011,39(15):200-201,211
以空气环境监测为例,探讨环境监测专业高职理念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法,建立了教学实训与校园环境监测与评价相结合的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5.
染料废水对水环境和水景观的影响不容忽略,急需寻求一种价格低廉、处理效能高的脱色技术。研究采用多格室水解反应器培养具有高脱色功能的缺氧污泥颗粒,并就缺氧污泥颗粒的形成条件和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机理、模型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76.
采用体积平均法建立了描述散堆填料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取了在不同液气比下塔内流体速度、孔隙率分布及压力分布,并就压力损失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趋势完全一致。分析海水速度分布图发现,靠近壁面处存在显著的壁流现象,并在沿流方向上液体有向壁区积聚的趋势,壁流现象变得更严重。由3种填料径向孔隙率分布图可看出,近壁面处的孔隙率明显高于中间区域,这是形成壁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7.
刘莉  王世和  张建国 《合成纤维》2007,36(9):11-13,18
涤纶吸水性差、吸油性强,作为滤料处理含油废水时除油效果较好,但由于反洗再生困难,使用受到限制。为提高纤维的吸水性,以利于其再生,选取3种改性试剂进行纤维表面改性。分别比较了大分子结构亲水化、接枝共聚及亲水整理3种方法的不同改性效果,探讨了改性时间、改性温度及改性液浓度对纤维的亲水性及反洗再生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将普通膜生物反应器、生物流化床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有机集成,形成复合膜生物流化床工艺,以此处理城市污水.考察了系统的污粢物去除效果及不同位置填料对污染物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对COD、NH4+-N和总氮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8%、96.3%和71.6%;对总磷的去除,随运行历程的延长效果降低,平均去除率仅为46.8%;填料的添加提高了系统总氮去除能力.由于缺氧区下部的填料有充足的碳源和更好的缺氧环境,因此填料位于缺氧区下部时系统处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9.
火电厂烟气脱硫项目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完烟气脱硫工程的后评价,可为今后烟气脱硫项目的立项、建设及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在阐述烟气脱硫项目后评价的必要性、程序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工程原理,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火电厂烟气脱硫系统的多层次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较完善的火电厂烟气脱硫系统后评价模型和方法,确定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价的程序和方法。该方法可将影响烟气脱硫系统的诸多因素定量表达出来,确保烟气脱硫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多指标半结构性模糊分析评价方法将客观定量评定与人的经验评定有效结合,给这类工程项目一个直观且更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