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2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艳玲 《无线互联科技》2013,(10):193-193,211
电影《刮痧》中以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中医疗法"刮痧"在美国却被认为虐待儿童的罪证的冲突为主线,讲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不同。本文通过许大同一家的行为表现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以及走向二元共存、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中痕量磷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检测水中微量磷效果比较好,但在磷质量浓度为1-10μg/L内的检测效果不够理想,为此,从标准曲线样液点浓度、最大吸光度的波长、显色剂的配制、孔雀绿的溶解过程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等方面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磷质量浓度为0-50μg/L水样,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络合物稳定时间长,尤其在磷质量浓度为1-10μg/L内与原方法相比优势更明显,适合饮用水中痕量磷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镁合金AZ61碱性阳极氧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玲  杜爱玲 《广东化工》2012,39(5):21-22,35
文章用正交试验对镁合金AZ61的碱性阳极氧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对优化条件下得到的氧化膜进行了耐蚀性能和物相分析。封孔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Mg(OH)2、MgSiO3、Mg0.36Al2.44O4,能够在镁合金表面形成致密膜,膜厚可达30μm,且实行封孔阻塞了腐蚀介质到达基体的通路,从而能保证氧化膜具有较强的防腐蚀性。  相似文献   
14.
详细阐述了挤压铸造过程中工艺参数的特点以及它们对铸件品质的影响,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子牙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牙河流域洪水是造成河北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本文在研究分析了子牙河流域暴雨洪水特性,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根据流域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洪减灾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锰酸钾与氯胺联用预处理控制三卤甲烷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高锰酸钾与氯胺联用预处理工艺对三卤甲烷(THMs)形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通常给水处理的高锰酸钾投量范围内(〈2mg/L),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THMs的生成量,高锰酸钾对三卤甲烷形成的控制作用是由多种作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投药总量相同的单独氯胺工艺相比,采用高锰酸钾与氯胺联用预处理工艺,可以在提高消毒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THMs的生成量.因此,采用该技术可以使预处理后水质的化学安全性和微生物安全性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混凝除磷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混凝实验,观察混凝除磷与除浊的关系,考察混凝剂品种、pH对混凝除磷效果的影响,以及混凝对水中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研究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及聚丙烯酰胺(PAM)的助凝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强化混凝可以有效提高混凝除磷的效果;聚铁混凝除磷效果明显好于聚铝和聚铝铁;3种混凝剂除磷最佳pH分别为:聚铁7.5,聚铝6.5,聚铝铁6.0;溶解性磷的去除总体上来说更加困难,但是当混凝剂投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溶解性磷也能得到有效去除;PPC与PAM均具有一定的助凝除磷效果,但PAM的用量和投加时间必须很好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过去城市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致使水介烈性细菌性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等)流行,对人们生命健康危害极大。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初,研发出了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净水工艺,可称为第一代饮用水净化工艺。20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市中水介病毒性传染病(如肝炎、小儿脊椎灰质炎等)的流行。研究表明,水中的病毒浓度与水的浊度有关,只要将水的浊度降至0.5NTU以下,再经氯消毒,就可以控制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从而对第一代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第一代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预氯胺化控制消毒副产物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把氯胺作为一种预氧化剂,研究了预氯胺化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变化规律.经研究发现,原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可以有效地降低总三卤甲烷(TTHMs)的生成.TTHMs随着氯胺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预氯胺化反应48 h后TTHMs不再明显增加;随着pH值的升高,TTHMs(主要是溴代三卤甲烷)明显减少;随着氯氮比的增加,溴代三卤甲烷生成量明显升高,经分析认为可能是pH值和氯氮比对溴离子(Br-)与氯胺的卤代反应影响较为复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以人工配制的含藻原水为处理对象,比较了UF工艺、生物粉末活性炭+UF组合工艺的除藻效能。结果表明,在膜生物反应器启动阶段,生物粉末活性炭+UF组合工艺对藻类、叶绿素a、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高于UF工艺;生物粉末活性炭形成后,组合工艺对MC-RR、MC-LR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6.0%和85.2%,能去除全部的藻类和叶绿素a,是较为理想的除藻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