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3篇
工业技术   75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加工工艺对Cu-Co合金GMR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占波  宋晓平  胡柱东  梁工英  杨森 《功能材料》2001,32(4):359-361,364
利用金相和电子显微镜对熔体快淬及熔体快淬后不同时效条件下Cu-Co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的分析表明,熔体快淬过程中在Cu80Co20合金的组织内出现了富Co相,Cu75Co25合金则产生了液相分解。对于含Co10%-30%(质量分数)的熔体快淬Cu-Co合金,时效过程中形成的球状富Co沉淀相不仅出现在晶界两侧,也出现在晶粒内部。时效工艺对熔体快淬Cu-Co合金GMR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时效温度的提高和时效时间的延长,巨磁电阻(GMR)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提高,使低磁场下的MR增加。研究发现,当时效温度一定时,在一定的时效时间范围内,出现MR的极小值。时效进行到一定程度时,熔体快淬并人工时效的Cu-Co合金可在1.0T外磁场强度下出现磁化饱和。  相似文献   
122.
研制出一种高选择性的管式硅基裂解膜;并报道了这种膜的制备方法.这种膜是由分子规则排列的硅树脂材料经裂解制成,对H2渗透系数达104Barrer,H2/N2分离因子16.8,其选择透过性能优于常规的有机膜和无机膜,也优于由分子无规排列的硅树脂所制成的裂解膜.这种膜制备方法简单、价廉、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23.
着重研究了移动Ad hoc网络中一种严重的恶意攻击——“虫洞”攻击,针对其提出一种简洁高效的位置检测算法,并采用OMNeT++仿真器进行仿真实验,根据实验分析移动网络中的各种因素对位置检测算法执行的影响,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4.
化学仿生法制备生物活性涂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化学仿生法的特点、沉积机理及其在硬植入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概况,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化学仿生法制备生物活性涂层的研究现状.制备的生物活性涂层较薄、生长速度较慢是制约化学仿生法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而采用与微弧氧化等表面改性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化处理是将来制备生物活性涂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5.
消防员隔热服是消防队员在靠近火焰或强辐射区域进行灭火作业时穿着的保护自身安全的防护服装。其隔热性能决定了隔热服的质量,甚至直接关系到一线救援消防员的生命。文章通过研究隔热服面料、各层之间的组合形式,展开大量的组合试验,梳理试验结果并汇总分析,试图找到当下隔热服隔热性能的最佳组合模式,数据分析结果可为隔热服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从而有效地提升隔热服的隔热性能。  相似文献   
126.
针对目前低压配电台区设备接入还存在低压配电台区设备硬件通信接口不统一、通信协议多样、未统一数据模型、通信协议未实现IP化等问题。本文开展了双模组网和MAC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支持快速频率认知的点对点MAC协议功能,能够快速适应电力线载波信道的变化;基于配电网络架构及业务特性,提出了基于前导序列的多频组网方案。本文的研究可有效全面感知低压配电台区的电气量和非电气量等综合信息,为电力物联网系统提供全面的底层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7.
张金凤  杨森  郑连清 《电气应用》2007,26(12):50-53
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变电站遥视系统中,为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提供了条件.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是变电站的两大关键技术.阐述了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的过程,介绍了常用的模式识别如统计模式识别、模糊识别和神经网络识别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对变电站内信号灯状态、指针表和数字表、环境等的识别方法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8.
针对冬瓜山入浮颗粒粒度较粗且粒度组成分布不合理问题,基于磨矿产品的粒度分布及矿石力学性质对磨矿介质配比进行调整以优化入浮颗粒的粒度组成,结果表明:冬瓜山一段磨矿介质尺寸方案为m(φ60):m(φ40):m(φ30):m(φ25)=40:10:30:20,采用推荐方案可提高磨矿产品中-0.1+0.01 mm颗粒产率2.28%。推荐方案与现场方案磨矿产品经一粗两精两扫的浮选闭路对比试验,推荐方案铜精矿回收率90.11%,较现场方案提高1.34%,精矿品位提高了0.94%。对浮选尾矿筛分并检测分析可知推荐方案磨矿产品在-0.1+0.01 mm颗粒中铜的回收效果优于现场方案,利用推荐的介质配比方案优化磨矿产品粒度组成,有效提高了冬瓜山选铜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9.
针对复合坚硬顶板联动效应引发的冲击地压灾害,基于复合坚硬顶板的赋存特征,结合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高-低位坚硬顶板矿压显现特征,建立复合坚硬顶板破断形态和断块铰接形态判识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复合坚硬顶板岩层破断形态,研究了复合坚硬顶板协同破断机制,揭示了协同破断易释放巨大的冲击动能,形成冲击灾害的原理。依托坚硬顶板分区降能的弱化防治理念,提出了煤矿井下定向长钻孔裸眼分段水力压裂“高-低”位协同超前区域防治冲击地压灾害技术模式,并设计了错步式分段压裂段工程布置。工程试验得出:复合坚硬顶板高、低位定向钻裸眼分段压裂协同弱化后,顶板微震事件频次、总能量、顶板来压步距及来压范围分别降低42.17%、31.07%、 33.69%、57.14%,合理有效防治了复合坚硬顶板冲击地压灾害。通过顶板分段水力压裂实施,顶板岩体被压裂成若干小块时,大幅降低了蓄积能量,并伴随压裂成缝过程的能量损耗,实现了复合坚硬顶板的分区分段可控破断距的垮落,实现顶板应力的转移、消散及动力灾害有效控制,为同类地质条件下冲击地压灾害区域弱化治理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30.
杨森  王佳豪 《信息与电脑》2022,(12):155-157+161
小麦麦穗智能识别在产量预估、种子筛选、农田密度估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应用价值。传统的麦穗识别方法效率低且浪费人力,因此提出以无人机高清图像为数据源,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建立Mask-RCNN深度神经网络的小麦麦穗自动识别模型,以平均精准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和预测准确率(Precision)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Mask-RCNN麦穗识别模型的MAP达到72.32%,准确率达到95.2%,说明基于Mask-RCNN的麦穗识别模型是一种高效准确的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