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16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现代电子技术》近4年文献分析(2004~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睿  朱姝  姚远 《现代电子技术》2008,31(10):192-194
分析《现代电子技术》近4年来载文、作者及引文情况,为其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4~2007年该刊所刊出的共96期进行统计和分析。该刊96期共载文4 977篇,期均载文51.8篇,基金项目论文为16.40%,篇均页码2.08页;论文合著率76.89%,平均合作度2.28。一半以上的作者年龄在30岁以下;硕士生论文也占有相当的份量;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栏目丰富。引文规范,篇均引文4.78篇,数量适中。引文文献极新,平均引用3年内的文献占41.33%,有一半以上的文献为前4年的文献。平均普赖斯指数高达62.44%。该刊具有与信息社会核心内容吻合的潜在优势,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优秀的编辑质量,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2.
本文研究了一种适用于汽车前地板真空导入成型工艺的树脂体系;具体研究了该树脂浇注体的力学和热学性能;并对该树脂体系与T700、12K东丽单向碳纤维布制备的复合材料板进行了力学测试和金相显微观察;最后对该树脂体系的真空导入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试验。  相似文献   
163.
目的 对一起涉及多所幼儿园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可疑食品和致病因子进行溯源调查,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处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法、质谱技术等快速检测技术,结合分离培养、酶联免疫法(ELISA)等传统鉴定方法对3所幼儿园采集的32份样品开展病原检测。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事件进行调查,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致病因子进行分子溯源分析。结果 3所幼儿园共有幼儿568名,62名病例,患病率为10.92%。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腹泻等。从10份生物标本和某配餐公司统一配送的2份留存的拔丝肉松蛋糕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糕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量分别为2.0×107 CFU/g、1.4×107 CFU/g,11株分离自病例和蛋糕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检出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基因(sea)和A型肠毒素(SEA)。PFGE指纹图谱为同一带型,提示病例和食品的分离株为同一来源。结论 本起暴发事件是由配餐公司统一配送的拔丝肉松蛋糕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肠毒素导致的3所幼儿园的食物中毒,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配餐食材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4.
两种检测SOD酶活性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的差异。方法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测定SOD标准品、苜蓿和番茄两种植物提取物的不同来源SOD酶活性,比较其精确性和灵敏度。结果在标准品SOD酶活的测定中,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NBT光还原法测酶活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84、2.03,而进样量后者是前者的2.6倍,稀释倍数是前者的6倍,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的精确度高于NBT光还原法,但灵敏度远不及后者。在测定两种植物SOD时,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得酶活性变异系数是NBT光还原反应测得酶活性变异系数的1.30~1.47倍,NBT光还原法具有稳定性、重现性好的特点,优于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结论 NBT光还原法是测定植物SOD及SOD标准品酶活的理想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 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6.
目的通过对2004—2013年贵州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毒蕈中毒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查询2004—2013年期间贵州省上报的毒蕈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贵州省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118起,中毒698人,死亡85人,病死率为12.18%。事件类别以"未分级"事件居多,占62.71%;"较大"事件占35.59%。夏秋季是毒蕈中毒多发季节,发生场所以农村家庭为主。结论误采误食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医生的诊治培训,提早预警通报,防止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