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工业技术   88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基于HHT的电能质量扰动定位与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电能质量扰动定位和识别分类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HHT的电能质量扰动定位与分类的新方法。采用HHT算法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进行变换,获得瞬时幅值、Hilbert谱和边际谱,并利用Hilbert谱对扰动信号进行定位。从瞬时幅值、Hilbert谱和边际谱中提取特征量,为决策分类树提供判断依据以便进行分类识别。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HHT算法与决策分类树相结合的电能质量扰动定位与分类不需训练,提取的特征量少而有效,分类识别的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  相似文献   
32.
有序用电是缓解高峰时期电力不足的重要手段,为此提出了周前有序用电综合决策模型。综合了基于用户负荷形态以及参与意愿的4种错避峰手段,考虑了负荷的网络分布以及线路阻塞,利用改进的直流潮流方法近似考虑了网损,建立了以有序用电错避峰手段补偿成本最小及网损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只考虑高峰时段约束等求解策略缩减求解时间。算例分析表明,本模型可以基于用户负荷特性制定个性化的有序用电方案,通过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有序用电实现对有限的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消纳用电缺口的同时降低网损、消除网络阻塞,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33.
近年来,随着风、光电源的大量接入,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考虑了系统运行随机因素的随机潮流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多项式混沌法的电力系统随机潮流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广义多项式混沌法的正交多项式逼近思想,将系统的随机性分离至正交多项式基,并利用直角坐标潮流方程的二次性避免非线性潮流方程展开的高阶截断误差,进而利用随机Galerkin法,将随机潮流方程转换为一组确定性方程,通过此方程的求解获得随机潮流状态变量的正交多项式逼近系数,由此系数可获得相关变量的期望和方差,并可结合蒙特卡洛仿真,获得变量的概率密度。IEEE 9节点系统的算例表明,该方法的计算误差大致随多项式逼近阶数的上升而指数下降,通常条件下三阶逼近即可获得较高的精度,具有比蒙特卡洛仿真法更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34.
刀具剩余寿命预测对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1DCNN)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BiGRU)的铣刀剩余寿命预测混合模型.借助评分函数能对误差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在均方误差函数的基础上引入评分函数,构造了一种基于均方误差和评分函数(MSE-Score)的调和平均(Harmonic Mean-MSE-Score,HM-MSE-Score)损失函数;利用卷积层和池化层代替BiGRUs处理后的全连接层,设计了1DCNN-BiGRUs-CP混合模型,实现铣刀剩余寿命预测.结合铣刀磨损实验,验证了该预测混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快的运行速度,研究结果能为数控加工过程中铣刀剩余寿命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考查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及层面、断面形貌的影响。通过材料实验机测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评价不同电导率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结果表明,12ms/cm是表面处理工艺中电导率的较优选择;碳纤维的层间剪切强度随电量的变化符合"层进式物化双效模型";制备高层间剪切强度碳纤维和复合材料时,较优的电解质是NaOH,较优的电解液浓度为2%,较优的电量为10C/g;本工艺条件下制得的SYT49碳纤维层面形貌与东丽T700G碳纤维相似。  相似文献   
36.
以聚亚烷基二醇(PAG)为基础油,LiBF_4和LiNTf_2锂盐为添加剂原位形成离子液体;制备以离子液体为基础油,以高碱值复合磺酸钙为稠化剂的导电润滑脂,考察其体积电阻率、接触电阻等导电性,在MFT-R4000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评定其摩擦学性能,并采用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表面分析。结果表明:LiBF_4和LiNTf_2可显著提高高碱值复合磺酸钙基脂的导电性,且LiBF_4比LiNTf_2导电效果更好;在摩擦过程中LiBF_4能在摩擦副之间形成摩擦保护膜,因而其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作用;含质量分数2%LiBF_4的高碱值复合磺酸钙基导电润滑脂,其导电性和摩擦学性能明显优于商用电力复合脂,可作为新型电力复合脂使用。  相似文献   
37.
本文根据田野调查的成果,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各乡镇现存的十座清代侗族寨门中的“排楼”(斗栱)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根据工匠对其营建方式和外观形象的表达,厘清了其汉、侗语的称谓。再根据其建构逻辑,归纳了“排楼”(斗栱)的三种分件装配次序与榫卯做法,和平面层的三种组织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组件与边柱或高拱柱的搭接关系。在对通道县清代侗族寨门“排楼”(斗栱)作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讨论了“排楼”(斗栱)在当代发生施工简化、构件标准化的变迁,传统做法面临当代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8.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日常通勤、生活、游憩和交往等重要的功能。然而,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中的街道空间也遇到了品质下降、步行适宜性降低、安全性不足和活力低下等诸多困境。因此,如何从人本的视角提升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引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关心的重要论题。然而,以往的诸多关于城市街道的研究都侧重于将街道作为交通功能属性的城市空间,去研究和探索街道如何提高城市街坊可达性以及城市人流移动便捷性等。城市街道作为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功能,以及其人本尺度下的街道空间品质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因此,本文首先对前人研究及相关测度方法进行反思与分析,进而选取城市街道可步行性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选择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街道作为研究案例;利用城市空间三维形态数据、城市业态POI大数据和百度街景照片大数据,建立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定量研究的基础数据库;并基于所建构的多源大数据库,综合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街道可步行性中的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进行定量的分析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中心城区街道可步行性在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四个基本领域呈现出扇形圈层放射、中心多核连绵、外围点状分散等特征结构,并根据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9.
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曲拉通X-114)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对水溶液中曲拉通X-114的紫外光谱产生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00~350nm范围内,曲拉通X-114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23nm,AEO-9的紫外吸光度接近于0;在水溶液中,AEO-9能减弱曲拉通X-114的紫外吸光度,降幅达3.4%;AEO-9还能显著降低曲拉通X-114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当AEO-9的浓度从0增加到0.050mmol/L 和0.100mmol/L时,曲拉通X-114的表观cmc从0.219mmol/L分别降至0.207mmol/L和0.202mmol/L。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β-环糊精(β-CD)能有效降低AEO-9对曲拉通X-114的紫外吸光度及表观cmc的影响,在曲拉通 X-114和AEO-9复配水溶液中,按物质的量比1∶1加入β-CD,复配水溶液中曲拉通X-114的回收率从95.8%~103.3%变化至99.0%~100.1%,表明了β-CD能明显降低AEO-9对曲拉通X-114的干扰作用。红外光谱表征结果(FTIR)、核磁共振氢谱表征(1H NMR)及热重差热分析表征结果(TG-DSC)表明,曲拉通X-114进入β-CD 分子空腔并形成包结物,是阻断曲拉通X-114分子形成混合胶束以及消除AEO对曲拉通X-114的干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采用3种粒径的粉末活性炭(PAC,50μm、3μm、200 nm),考察了PAC粒径变化对天然有机物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前后的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不同PAC投加量、投加方式和吸附程度条件下,PAC粒径对PAC-UF工艺处理效果以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PAC可以有效地吸附UF膜难于截留的小分子量有机物,粒径减小有助于增强其对30 k~100 k分子质量有机物组分的吸附;PAC投加量增加和粒径减小均增大了其吸附容量,提高了PAC-UF工艺的有机物去除率,并进一步减缓了膜污染;集中式投加并未因为与有机物的接触时间延长而改善PAC-UF工艺的去除率和减缓膜污染程度,连续式投加是PAC-UF工艺最有效的投加方式;此外,PAC与有机物在膜面形成的活性炭滤饼层,可以对有机物起到额外截留的作用,而缓解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是PAC对有机物的吸附去除,吸附饱和的PAC会加剧膜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