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30篇
  免费   836篇
  国内免费   660篇
工业技术   20726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433篇
  2022年   467篇
  2021年   384篇
  2020年   396篇
  2019年   487篇
  2018年   518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962篇
  2013年   649篇
  2012年   798篇
  2011年   871篇
  2010年   804篇
  2009年   771篇
  2008年   742篇
  2007年   822篇
  2006年   872篇
  2005年   780篇
  2004年   791篇
  2003年   577篇
  2002年   474篇
  2001年   770篇
  2000年   770篇
  1999年   616篇
  1998年   573篇
  1997年   611篇
  1996年   490篇
  1995年   517篇
  1994年   437篇
  1993年   399篇
  1992年   409篇
  1991年   356篇
  1990年   326篇
  1989年   230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110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61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1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7篇
  196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为了解决传统加工中存在的金属流线不完整、焊接裂纹、缩孔等缺陷,针对"肚大口小"筒形件,提出一种分瓣式内外支撑缩口挤压成形方法。应用有限元软件Deform-3D对内支撑不同分瓣模数量的筒形件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主要分析了坯料塑性成形过程和等效应变、等效应力、金属流动速度,研究了不同数量分瓣模间隙对制件内表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零件表面的成形质量随内支撑分辨模数量的增加、间隙的变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最佳内支撑分瓣模是5分瓣。使用这个分瓣模获得了要求的"肚大口小"的铝合金制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对高碳马氏体不锈钢表面渗铬层组织和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对8Cr17马氏体不锈钢表面进行四种不同工艺参数的刻蚀处理,然后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体表面渗铬技术在刻蚀处理后的8Cr17不锈钢表面制备铬合金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辉光放电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表征刻蚀表面形貌和渗铬层组织,用划痕仪测试渗铬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氢和氢+氩等离子体刻蚀后,8Cr17不锈钢基体表面粗糙度增加,且含碳量减少。渗铬层由表面富Cr层、Cr_xC_y扩散层、基体组成,其物相主要包括Cr、Cr_(23)C_6、Cr_7C_3。表面经氢气刻蚀1 h和2 h后,形成的渗铬层厚度分别为7、7.5μm,氢气+氩气刻蚀1 h和2 h后,渗铬层厚度分别为8.1、9μm,其中氢气+氩气刻蚀1 h的基材表面渗铬层较致密,与基体结合牢固。结论等离子体刻蚀预处理可通过改变8Cr17钢表面的组织形貌,降低表面含碳量,增加扩散层厚度,提高渗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993.
对SWRCH45K中碳冷镦钢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室温压缩变形,观察了压缩试样表面质量及其内部组织,以及分析了压缩试样侧表面赤道位置的轴向与周向应变。结果表明:该钢在压缩变形过程中,压缩载荷先随位移的增加而稳定增大,当位移大于7. 5 mm时,压缩载荷急剧增大;随压下量的增加,压缩试样的鼓度值先增大后减小。载荷和鼓度值在位移7. 5 mm时,同时出现变化趋势的改变,这是由于压缩变形的不均匀应变硬化所致,即在位移小于7. 5 mm的压缩变形过程中,大变形区位于试样的中心位置,其应变硬化程度高;而在随后的位移大于7. 5 mm的压缩变形过程中,该区将因应变硬化程度高、其进一步变形所需变形力大而不再是变形程度最大的区域,其应变硬化程度的增幅减小,相反此前试样内变形程度小的难变形区和小变形区因应变硬化程度小、其进一步变形的变形力小而产生较大的变形,其应变硬化程度的增幅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994.
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C17200铍铜合金表面制备Ta涂层,以提高其抗腐蚀性能。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划痕仪等分别研究Ta涂层组织结构、成分以及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并用三电极体系测量C17200合金及其制备Ta涂层后的腐蚀性能。研究表明,保温0.5~3 h后,在C17200表面形成表面Ta沉积层/Ta-Cu-Be过渡层的复合Ta涂层,该复合涂层由Ta、Ta2Be、Cu (Be)等相组成。涂层由岛状组织融合生长,Ta涂层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厚。保温2 h的Ta涂层表面平整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在10% H2SO4溶液中较未处理C17200基材的自腐蚀电位升高,自腐蚀电流下降,腐蚀速率降低,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能,有效地保护铍铜基体不受腐蚀液侵蚀。  相似文献   
995.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无机物纳米纤维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静电纺丝技术近年来在制备纳米纤维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制备了不同的纳米纤维.本文对静电纺丝法做了较全面的总结,对机理和改进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影响因素做了细致的分析,还对无机纳米纤维的应用做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996.
冷喷涂Al涂层性能及沉积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自行研制的冷喷涂系统制备出Al涂层,对涂层的结合强度、孔隙率以及显微硬度等进行了测试,借助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涂层与界面的组织形貌进行观察,并对Al涂层的沉积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喷涂铝涂层以机械镶嵌的方式结合,颗粒在与基体冲击碰撞后变成长条状,并且其变形方向与冲击方向成直角.  相似文献   
997.
1 Introduction Arc brazing is a brazing method that the specimens are heated by arc[1]. It is the generic terms of GMA brazing and GTA brazing[2], and has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azing and welding.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rc fusion welding, the s…  相似文献   
998.
为了降低AB5犁储氢合金的成本,对低钴的Ml0.9Mg0.1Ni3.4Co0.3Al0.3合金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工业储氢合金MmNi3.55Co0.75Mn0.4Al0.3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此低钴合金是由LaNi5主相和LaNi3第二相构成。它们的储氢晕(ω,%)分别为1.36%和1.37%,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320mAh/g和324mAh/g,循环稳定性为:300次充放电循环后,2种合金剩余容晕都是88%。但Ml0.9Mg0.1Ni3.4Co0.3Al0.3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明显优于MmNi3.55Co0.75Mn0.4Al0.3合金。主要原因是由于LaNi3第二相的乍成不仪提高了合金颗粒表面的电化学催化活性,而且提高了结构韧性从而抵消了低钴合金颗粒粉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稀土对电沉积Ni-P合金镀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在镀液中添加稀土元素后Ni P合金镀层显微组织的变化。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 ,在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稀土元素 ,明显地促进了Ni P合金微晶组织向非晶态组织转变 ,从而提高Ni 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 ,稀土元素能够促进电沉积过程的阴极极化。由于稀土离子的特性吸附抑制了合金原子在电极界面的正常形核 ,因而促进了非晶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能在线诊断非线性系统故障,介绍了一种基于参数估计为主的强跟踪滤波器方法。由于该方法可得到比较准确的非线性系统状态与参数估计,系统的状态与参数可以得到辨识,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在线故障检测与诊断方式。仿真实例也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