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6篇
交通运输   1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81.
陈义军  徐进 《中外公路》2006,26(4):40-44
结合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土石混填路基修筑技术”,以高速公路的土石混填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三轴试验,获得路基填筑料的力学参数并建立相应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对称和非对称的“V”形谷填方路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揭示了此类路基的应力形变特征。结果表明路基的形变、最大主应力、剪应力随谷坡坡度和路基填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拉应力随谷坡坡度和路基填筑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填筑高度对应力形变的影响大于谷坡坡度影响。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山区高速公路车型分类方法,以重庆市包茂高速某路段的电子不停车收费数据(即ETC数据)为基础,分析平缓路段和连续上坡路段不同车型的速度分布特征发现:在不同线形路段,部分车型的速度分布有明显的特点,三型货车在连续上坡路段速度分布呈驼峰状,四型客车因营运限速的存在,在平缓路段速度分布集中于最大速度92 km·h-1 ;相同线形路段各车型速度分 布显著不同,客车车型在平缓路段速度分布表现为分散,在连续上坡路段相对集中,而货车车型的速度分布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连续上坡路段各车型的速度特征值明显下降,但同路段上的部分车型间的速度特征值仍较为接近;连续上坡路段速度离散性大于平缓路段,追尾风险水平更高。在ETC数据基础上,运用k-medoids算法对山区高速公路平缓路段和连续上坡路段的车型进行聚类分析,优化后车型分类结果为:平缓路段车型可分为4类,分别为一型客车、二型~四型客车、一 型货车、二型~六型货车;连续上坡路段车型分类结果为4类,分别为一型~四型客车、一型货车和三型(空载)货车、二型~四型货车(三型为满载)、五型~六型货车。本文有助于山区高速公路速度管理措施的制定和道路线形设计时代表性车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83.
主要介绍基于LIN总线的汽车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采用意法半导体的32位ARM Cortex M3内核的STM32系列单片机作为控制器,提出一种LIN总线在现代汽车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方案和设计重点,使汽车空调控制系统达到性能可靠、工作稳定、线束简单、成本低廉的效果。  相似文献   
84.
为明确跨江大桥的跟驰行为特征以及驾驶模式,在重庆菜园坝大桥展开了30位被试的小客车实车驾驶试验,使用华测航姿测量系统和前视碰撞预警系统Mobileye 630采集自然驾驶状态下汽车的连续行驶速度、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等数据。通过筛选得到了725条有效跟驰轨迹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跨江大桥与城市一般道路的跟驰行为存在一定差异性,明确了菜园坝大桥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的分布特征,并且对强跟驰(小于1.6 s)、过渡区间(1.6~2.6 s之间)以及弱跟驰(大于2.6 s)3种跟驰状态和驾驶人性别差异下的跟驰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桥梁段车头时距分布集中在1.6 s处,车头间距分布集中在18 m处;超过1/3的跟驰轨迹处于强跟驰状态,此状态下前车驾驶行为对跟驰车辆具有较强制约性;当车辆处于弱跟驰状态时,前车对于后车的约束性会随车头时距的增大而快速降低;过渡区间的设立更好地揭示了强/弱跟驰状态之间的转变并不是只有一个临界值,而是存在一个转换过程,并且其间车辆跟驰特性的变化与驾驶人本身的操作行为存在较大关联;驾驶人的性别差异对跟驰距离几乎没有影响,但男性驾驶人往往会采取更加冒险的驾驶行为,平均车头时距、车头间距以及相对速度均高于女性驾驶人。  相似文献   
85.
通过二组钻孔应力解除法地应力实测和六组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查明了二郎山公路隧道工程岩体内的空间应力总体状态为潜在走滑型,隧道中部测得的岩体应力量级普遍较高(其中σ1max达35.3MPa),故施工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其高地应力与岩爆问题。  相似文献   
86.
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其在雪峰山隧道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高效,超前地质探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结合湖南雪峰山特长公路隧道工程实践,利用长距离TSP并结合短距离地质雷达及地质调查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现场测试并给出了较长范围未开挖洞段围岩类别及地质条件预报,并通过实际开挖过程中现场地质调查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7.
为提高山区道路大型车辆的行驶安全性,构建人-车-路协同仿真系统,在3条复杂山区道路上开展代表性驾驶模式的大客车和重载货车虚拟行驶试验,根据仿真输出的车辆运动学/动力学响应参量和驾驶输入量,分别进行设计符合性、车辆通过性、运行速度协调性、行驶舒适性以及驾驶负荷度等5个方面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以上分析能确定危险位置的临界安全速度、超长货车通过急弯时的越出宽度和越出位置、不协调的线形单元以及行驶舒适度和驾驶负荷度较差的位置,进而可以实施靶向性的几何参数改进,增加山区公路与大型车辆之间的适应性,最终达到提高山区公路设计质量和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城市道路立交交织区的微观驾驶行为特征,在重庆市主城区南山立交开展小客车实车试验,通过车载高精度GPS和Mobileye采集了32名驾驶员在自然驾驶状态下的交织区实测数据,获得了交织区以及邻近路段范围内的行驶轨迹特征、速度特征、车辆汇入行为、换道时间等微观驾驶行为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性,并分析了驾驶人性别、气质类型对微观驾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人在交织区范围内会经历减速和加速2个阶段,内敛型驾驶人进入交织区时的减速长度显著大于外向型驾驶人,交织区内的加/减速度幅值在±0.5m/s2范围内,交织区进口速度高于出口速度.在交织区范围内,男性驾驶人比女性驾驶人更早执行换道操作;另一方面,男性驾驶人穿越三角区再汇入车流的危险行为占比较大,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男性驾驶人和外向型驾驶人通常更偏向以较高的速度通过交织区,并且换道持续换道时间较短;女性和内敛型则相反,速度普遍偏低,且需要更长的换道时间.   相似文献   
89.
跨江大桥历来都是城市交通的命脉和交通结点,为明确跨江大桥的运行速度特征以及驾驶行为模式,在重庆市菜园坝大桥展开了30位被试的小客车实车驾驶试验,使用航姿测量系统和Mobileye630采集自然驾驶状态下汽车的连续行驶速度、加速度和道路环境信息.基于自然驾驶数据,明确了菜园坝大桥的速度变化模式,分析了车辆合、分流对大桥主线行驶车辆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菜园坝长江大桥2个行驶方向都呈"加速-减速-加速-减速"的变化趋势;在自由流状态下,桥头和桥尾15th百分位与85th百分位速度的差值从10 km/h增加到20 km/h,不同驾驶人在大桥上的速度幅值具有较强的离散性,表明车辆之间存在严重的纵向冲突,揭示了跨江大桥车辆追尾事故的本质原因.菜园坝大桥菜苏方向合流区平均减速距离131 m,平均减速度为-0.301 m/s2,分流区平均减速距离213 m,平均减速度-0.406 m/s2,苏菜方向分流区平均减速距离267 m,平均减速为-0.387 m/s2,车辆在合流点附近的减速距离和减速度要低于分流点,合流与分流车辆的换道行为会显著影响大桥主线直行车辆的运行状态,导致驾驶人采取减速行为.匝道出入口与桥头距离越近,车辆速度受到的影响程度就会高,有必要加强分/合流点附近的交通管控和行车引导,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0.
如果道路危险品运输车辆发生事故或失控后撞击路侧安全设施时得不到有效阻止,将会冲出路外,继而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故重点路段的安全设施需针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进行特殊设计。文中通过在四川省及重庆市的多条公路上开展危险品运输车辆调查,得到车辆结构、装载容器形式和总轴重(车辆总重)数据,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代表性的危险品运输车辆类型及每种类型车辆的设计轴重,为重点路段路侧安全设施的特殊设计提供防护对象的特性参数和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