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阳  杜忠东  高路 《北京医学》2009,31(7):400-403
目的总结4例小儿心内血栓的临床特点,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治疗心内附壁血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4例心腔内附壁血栓患儿给予低分子肝素5~7d,治疗前、中、后分别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对附壁血栓大小进行测定。结果4例患儿中,左室内附壁血栓3例,右房内附壁血栓1例。原发病分别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心包炎、心肌炎、结缔组织疾病。肝素治疗后其中3例血栓消失,1例大小无变化,但结构略松散,追加尿激酶2万U溶栓后,血栓消失。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心腔内附壁血栓效果满意,应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32.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因1967年首先由日本人川崎富作报道而命名。其主要危害是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已经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但目前其  相似文献   
33.
目的总结儿童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北京儿童医院78例EBV-HLH病人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和预后等,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法。结果EBV-HLH的发病年龄高峰在1~2岁,大部分(70.5%)患者血清EBV核抗原EBNA-IgG阳性。总死亡率为56.7%,其中死亡病人中有12例(30.8%)死于诊断后2月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接受化疗(P=0.002)、发病到诊断时间超过4周(P=0.004),白蛋白水平小于20g/L(P=0.045)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EBV-HLH在儿童中死亡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化疗可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同时需积极治疗出血性疾病以减少早期死亡。  相似文献   
34.
1999~2008年住院儿童死亡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近10年住院患儿死因变化情况及性别、年龄、季节分布情况。方法:统计近10年住院患儿死亡病例,根据国际疾病《ICD-10》分类原则进行分类,采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近10年住院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住院男女死亡之比为1.6∶1;住院女童死亡率略高于住院男童死亡率;极端的气候影响死亡率的高低;1岁以内婴儿死亡比例最高;近10年死因位于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先天异常(28.0%)、恶性肿瘤(22.5%)、新生儿疾病(9.9%)、呼吸系统疾病(9.4%)和传染性疾病(7.1%)。结论:对儿童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孕前体检和孕育指导,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加强新生儿筛查工作,对早期疾病及时干预,关注女童健康,控制环境危害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64层螺旋CT对低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随访中低年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估分析. 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12例随访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男性儿童(平均年龄5.1岁,随访时间1.1~5.1年)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在无屏气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时平均心率(74±12)次/min;采用"去条带状伪影"的心脏重组算法进行血管分析处理.由两名影像科医师独立对成像重组时相、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13个节段进行直径测量和图像质量评估,并观察冠状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形态和大小. 结果 共有114/156个节段能满足图像评价并进行直径测量,符合诊断要求率达到73%;两侧冠状动脉最佳显示相位窗集中在45%和75%~85%两个相位区间.MSCT共观察到30个冠状动脉瘤,其中8个较小或位于中远段的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未能发现. 结论 在较高心率、无屏气扫描模式下,选择适当的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准确的扫描时间、合适的重组相位和有效心脏重组算法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以成为低年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随访和诊断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按照KD诊断标准,对北京儿童医院2000 01 01—2004 12 31收治的64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患儿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血沉及C反应蛋白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与冠状动脉扩张显著独立相关(P<0.05)。 结论对男性、发热持续时间长的KD患儿应予足够重视,早期足量使用丙种球蛋白以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7.
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 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治的所有川崎病病例。结果 调查表回收率100%,将18例不符合表格填写要求者剔除后,对768例进行分析。上海地区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1998年为16.79/10万,1999年为25.65/10万,2000年为28.16/10万,2001年为28.05/10万,2002年为36.7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3:1;发病年龄为1个月~18.8岁(中位数1.8岁),发病年龄高峰为9.6个月;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之交较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持续5 d以上者最为常见(99.3%),其后依次为口唇、口腔黏膜损害(83.5%)、指(趾)端脱皮(82.9%)、皮疹(81.0%)、结膜充血(78.4%)、颈部淋巴结肿大(69.3%)、肢端充血硬肿(48.1%),45.2%的病例有肛周脱皮。心血管损害发生率24.3%,以冠状动脉扩张最为常见,占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占10%。急性期病死率为0.26%,死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为1.82%。 结论 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日本,但高于西方国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性别分布和心血管损害与其他报道相似。发病季节分布与北京地区的报道相似,但与其他报道不同。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 川崎病(KD)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部分患儿为不完全性KD临床表现,本文拟对KD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的ESR、CRP、PLT、血浆白蛋白(ALB)、ALT、Hb和WBC进行分析,探讨各项实验室指标异常协助临床诊断的意义及与冠状动脉损害和IVIG抵抗的关系。方法 根据KD的诊断标准,对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45家医院2000至2005年收治的急性期KD患儿的实验室资料进行汇总,将各指标同冠状动脉损害和IVIG抵抗行Pearson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KD患儿1 745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有1 335例进入分析,其中男868例,女467例。 本组患儿ESR、CRP、PLT和WBC增高,ALB减低和Hb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96.0%、90.0%、92.2%和80.4%,45.7%和48.8%。Hb降低的发生率在不同的年龄组中存在明显差异,ALB和Hb降低与冠状动脉损害有相关性(P﹤0.05),CRP、ALB、ALT、Hb和WBC计数与IVIG抵抗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显示ALB、Hb降低与冠状动脉损害有相关性,CRP升高、Hb降低、ALT和WBC升高与IVIG抵抗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KD急性期ESR增快、CRP升高、外周血PLT、WBC计数增高的发生率均>90%,可协助KD急性期临床诊断。对于ALB和Hb降低的KD患儿应注意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对于CRP、ALT、WBC升高和Hb降低的患儿应注意出现IVIG抵抗的可能。  相似文献   
39.
遗传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璐  杜忠东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1):695-697
遗传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LQTS)是一组遗传性的心律失常疾病 ,临床以反复发作的晕厥、抽搐 ,甚至猝死为特征 ,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或心室颤动。传统上将其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Romano Ward综合征 (RW )及伴有先天性耳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Jervell Lange Nielsen综合征 (JLN)。既往认为本病是由于支配心脏的左右两侧交感神经调节不平衡所致。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分子遗传病学的进展 ,国外学者已经发现 ,LQTS实际上是一种由于编码细胞膜钾或钠离…  相似文献   
40.
稳心颗粒对小儿期前收缩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稳心颗粒对小儿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将发病一个月内的期前收缩住院患儿随机分成治疗和对照两组。对照组常规保心肌治疗3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3周。治疗前、后用5分钟心电图和Holter评估期前收缩频率。疗效分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为期前收缩消失或较治疗前减少75%或以上;有效为减少50~74%;无效为无减少或较原来增加。结果 103例患儿(男59,女44例,年龄1~14岁,平均7.8±3.8岁)入选为研究对象,房性期前收缩21例(20.4%),室性期前收缩78例(75.7%),交界性期前收缩2例(1.9%),同时有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2例(1.9%)。55例分到治疗组,48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改善率两组间无差异,治疗组体征改善率好于对照组(P=0.05);5分钟心电图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0.9%,显著高于对照组(41.7%,P=0.029);Holter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65.5%,显著高于对照组(37.5%,P=0.045);房性期前收缩疗效好于室性期前收缩。治疗组3例(2.9%)出现轻度恶心、呕吐或便秘;血、尿、肝肾功能等无改变。结论 稳心颗粒对新发现的小儿期前收缩有治疗作用,房性期前收缩疗效更好。除2.9%患儿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外,该药对患儿无其它副作用,适于儿科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