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0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医药卫生   5483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57~(kip2),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2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p57~(kip2)蛋白和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胰腺癌组织中为46.9%,显著低于癌旁胰腺组织的75.0%(x~2=5.317,P<0.05),并与胰腺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Rb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胰腺癌组织中为50%,显著低于癌旁胰腺组织的78.1%(x~2=5.497,P<0.05)。PCNA阳性表达率在胰腺癌组织中为71.9%,显著高于癌旁胰腺组织的43.8%(x~2=5.189,P<0.05),并与胰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组R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3.3%;p57~(kip2)蛋白阴性表达组R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7.1%,两组间无相关性(γ=0.16507,P>0.05)。结论 P57~(kip2)、Rb蛋白低表达和PCNA蛋白过度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2.
中药玉竹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合科植物玉竹用于抗衰老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药理学实验也证明玉竹从多个角度发挥抗衰老作用。本文从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功能、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改善学习记忆力以及微量元素与衰老等多个角度,对玉竹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泻心汤中黄连碱、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的方法,并探索配伍对各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C18柱,流动相:甲醇-2%甲酸水溶液(0.1%三乙胺)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346 nm;不同配伍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这7个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质量浓度加样回收率稳定。与单味黄连、黄芩相比,复方中7个成分含量均降低。大黄使黄连碱、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降低,使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增加;黄连使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降低,使汉黄芩苷含量增加,对黄芩苷影响不大;黄芩使黄连碱、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降低。结论本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结果稳定,适合于泻心汤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的分析。不同配伍对各成分含量有影响,其影响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104.
张宁 《中国民间疗法》2006,14(12):32-33
近年来,笔者运用活血复脉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103例,并与应用养心氏治疗的83例作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分析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况及临床特征,为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苏州市5家结核病定点医院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人口学、经济来源、生活方式、结核病知识、主要病史及进入结核病定点医院前发病和就诊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9例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186例,就诊延迟率为49.08%。老年人(OR=1.898,95% CI=1.157~3.112,P=0.011)、日工作时间大于8 h(OR=1.774,95% CI=1.014~3.102, P=0.044)、流动人口(OR=3.252; 95% CI=1.807~5.855, P<0.001)和发热(OR= 2.061,95% CI=1.021~4.160,P=0.043)是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的危险特征,而咯血(OR= 0.356, 95% CI= 0.164~0.773,P=0.009)是就诊延迟的保护特征。结论 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严重,需对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就诊延迟发生。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分析检测PTPN2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胃癌细胞转移作用,并对其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为了探讨PTPN2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双染法评估胃癌组织中PTPN2和FSP-1的共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信息的关系;胃癌细胞系中敲减PTPN2的表达水平检测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等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低PTPN2和高FSP-1表达与较低的胃癌生存期相关。胃癌细胞中敲减PTPN2后,可与CAFs协同诱导IFN-γ和IL-2释放,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功能。此外,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进一步检测到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PTPN2与CAFs调节迁移的机制。结论 本研究为PTPN2在胃癌肿瘤微环境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免疫组化双染法也为我们研究肿瘤微环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7.
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是女性宫颈组织发生的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瘤样病变。由于该病容易与恶性淋巴瘤相混淆,近年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文献报道认为病因主要有3个方面:宫颈炎性反应性增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和EB病毒。本院曾收治1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已明确同时发生了多发性尖锐湿疣、低危HPV感染,这可能是宫颈淋巴瘤样病变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epatitis B virus C protein,HBC)对唾液酸酶1(neuraminidase 1,NEU1)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pcDNA3.1和pcDNA3.1-HBC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和Huh7细胞,采用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NEU1的表达;PCR扩增NEU1基因并与pcDNA3.1载体质粒连接,构建NEU1过表达质粒pcDNA3.1-NEU1;将pcDNA3.1-NEU1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收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用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将pcDNA3.1-HBC和对照质粒转入肝癌细胞,q-PCR检测HBC对NEU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在HBC阳性肝癌细胞,利用NEU1的小干扰质粒抑制其表达,q-PCR检测HBC是否通过NEU1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肝癌细胞相比,转染HBC质粒的肝癌细胞NEU1表达显著上调;PCR鉴定pcDNA3.1-NEU1插入片段正确,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录组测序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NEU1的HepG2细胞有8个基因表达显著不同,其中6种基因表达上调,2种基因表达下调;q-PCR检测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转录组测序的结果一致;与对照肝癌细胞相比,NEU1相关的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且干扰NEU1表达后以上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表达下调;与NEU1相关的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HBC基因组中低表达,且干扰NEU1表达后相关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表达上调。结论HBC能够通过NEU1调控肝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血清破骨细胞相关受体(osteoclast-associated receptor,OSCAR)水平,验证破骨细胞相关受体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过程。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破骨细胞相关受体水平。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OSCAR水平为(1.259±0.450)ng/ml,较正常对照组(1.754±0.426)ng/ml低,且与疾病活动性呈负相关,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骨细胞相关受体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过程,在关节损伤及破坏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经颅电刺激(tDCS)对睡眠剥夺(SD)后青年志愿者双侧后扣带回皮质(PCC)功能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16名健康志愿者间隔施加2次24 h SD,随后随机给予真/假tDCS,于正常睡眠清醒休息状态(RW)、SD后及真/假tDCS后采集fMRI数据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选取双侧PCC作为种子点,计算种子点与全脑间功能连接,观察RW、SD后及真/假tDCS组间功能连接变化,比较MoCA差异。结果 SD后受试者平均MoCA分值较RW减低(t=8.047,P<0.05);真tDCS后平均MoCA分值(27.06±1.53)高于假tDCS后(25.13±1.86,t=-3.081,P=0.008)和SD后(24.75±2.41,t=3.306,P=0.005)。SD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功能连接较RW上升,而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下降。真tDCS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间功能连接较假tDCS后下降,而左侧PCC与右侧楔前叶间功能连接上升。结论 24 h SD能引起PCC网络连接紊乱;tDCS对SD所致网络功能连接紊乱具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