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5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51.
目的 观察在“Bu+Cy+ATG”典型预处理中加入氟达拉滨 (Flu)对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UCBT)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贫)的植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 2000年 6月至 2004年 6月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儿科对 22例行脐血干细胞移植的地贫患儿,按预处理方案是否含Flu分为无Flu组 (8例 )和Flu组(14例)。无Flu组:Bu,Cy和马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Flu组在此基础上加Flu。观察两组植入率,急、慢性GVHD(aGVHD、cGVHD)的发生率及其程度。结果 无Flu组 8例患儿HLA全相合 5例,不全相合 3例,接受单个核细胞(MNC)为 7 03×107 /kg[ (4 7 ~12 7 )×107 /kg],其中CD34+数为 4 0×105 /kg[ ( 0 6 ~11 7 )×105 /kg], 6例植入,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0 5×109 /L时间平均为 18d,血小板 (BPC)≥20×109 /L时间平均为 36 5d, 4例发生aGVHD, 1例发生cGVHD;Flu组 14例,HLA全相合 6例,不全相合 8例,平均输入供者MNC为 7 53×107 /kg[ (3 4~10)×107 /kg],其中CD34+数为 5 01×105 /kg[ (0 6~11 7)×105 /kg], 4例植入,ANC≥0 5×109 /L时间平均为 16d,BPC≥20×109 /L时间平均为 72d, 2例发生aGVHD, 3例发生cGVHD;两组植入率、aGVHD及cGVHD发生率无明显差异。Flu组的HLA不全相合病例多于非Flu组。结论 allo H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了解在常规抗生素预防方案基础上加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 观察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1998年 1月至 2001年 12月收治的 12例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预防组和 12例常规抗生素预防对照组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移植早期感染发生的种类、病原体培养结果、感染发生和控制时白细胞数变化以及移植早期感染发生的天数和持续时间等资料,采用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 24例患儿首次感染均发生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 5×109 /L之前;移植早期感染最常见为呼吸道感染和口腔炎、胃肠炎等消化道黏膜炎。加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组首次感染发生的时间[ (8 75±4 61)d]较常规对照组[ (4 67±2 31)d]明显推迟;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预防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均数(0 55×109 /L)感染发生时显著高于对照组(0 09×109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移植前在常规抗生素预防方案基础上加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可以推迟移植早期感染的发生时间,对移植早期感染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分析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对1998年10月至2004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儿科完成的52例小儿HSCT后11例H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HC中轻度(Ⅰ~Ⅱ度)6例,重度(Ⅲ~Ⅳ度)5例;早发性4例,迟发性7例;发病时间为术后+2d至+25d(中位数为+15d),病程3~60d(中位数为17d)。临床表现均有血尿,其中典型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7例。HC患儿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和血小板植入时间与非HC患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受者移植年龄≥6岁、aGVHD阳性、CMV感染组的HC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岁(32.1%和8.3%,P<0.05)、GVHD阴性(34.6%和7.7%,P<0.05)、CMV未感染组(62.5%和13.6%,P<0.05)。结论小儿HSCT后HC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受者移植年龄≥6岁、aGVHD阳性、CMV感染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4.
rhG-CSF治疗小儿ALL化疗致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复发 ,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 ,必须采用强烈的化疗方案以减少残留白血病细胞。强烈的化疗势必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 ,为安全度过此危险期 ,我科于 1993年起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治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 ,取得满意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对 象选择我院 1993年 7月至 2 0 0 0年 1月住院经骨髓细胞形态学 ,免疫学分型确诊为ALL患儿 36例 ) (10 5例次 )并设对照组 2 4例 (94例次 )比较。平均年龄 :治疗组为 6 .57岁 (12 / 12~ 13) ,对照组为 7.32岁 (2~ 12 )。性别 :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5.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患者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其肌肉再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评价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例经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及抗肌萎缩蛋白检测确诊的、已丧失行走能力的DMD患儿,经HLA配型,在脐血库中寻找到一个全相合的脐血供体。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采用环孢素A和骁悉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D)。同时定期检测原发病的生化指标如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造血重建的植入证据(血型转变、肌肉和血液系统的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缺陷基因是否纠正、新生肌肉是否出现、肌肉中抗肌萎缩蛋白是否表达和运动功能是否改善。结果(1)中性粒细胞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第15天(+15天)达到0.5×109/L,白细胞在+25天达正常水平;血小板于+22天达到20×109/L;血红蛋白维持于85~100g/L。术后140天骨髓穿刺提示三系生长旺盛;(2)移植后140天血型转为供体AB型。至今没有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3)术后18天、30天、43天、55天、74天、233天患者外周血DNA和术后140天、183天、235天骨髓细胞DNA经PCRSTR检测为供者独立植入;(4)患儿术后60天取外周血做基因分析,显示19号缺失的外显子得到完全纠正,患儿转变为正常基因型;(5)患儿在移植后75天的肌肉活检可见新生肌管形成,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呈弱阳性,少数为强阳性反应,DNA分析:供者基因DNA占1%~13%;移植后126天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显示阳性的肌纤维明显增多,供者基因DNA上升至2.5%~25%;(6)患儿血清CK从移植治疗前的5735U/L降至274U/L;(7)术后100天体检发现患儿肌力略有改善,肢端温暖。结论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可在移植后短期内重建造血功能、血清CK显著下降、肌肉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患儿运动有所改善,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有益于DM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符合IFD诊断标准的164例临床资料,了解其发病率、临床特征、相关因素,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在本院收治的1 289例血液病患儿中164例发生IFD,发病率为12.7%;感染部位主要为单纯肺部、血液和胃肠道,发生率分别为84.2%、5.5%和3%;共检出真菌35例,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1.5%、20%和14.3%;164例患儿完全缓解36例,部分缓解97例,疾病稳定10例,进展11例,死亡10例,总有效率达81.1%。单因素分析表明,粒细胞缺乏、粒细胞恢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不同的诊断级别是影响患儿抗真菌疗效的显著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则进一步表明,粒细胞恢复和诊断级别为影响IFD患儿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164例患儿抗真菌治疗,在开始的12周内的总体活存率为81.7%,其中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治疗的患儿12周生存率分别为81.4%、80%、69.4%和97.1%,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除卡泊芬净外,其余3种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经对症治疗后患儿均可耐受。结论:本院血液病患儿IFD的发生率为12.7%,肺部为最常见感染部位,且以念珠菌居多。促进粒细胞恢复和尽早的分层诊断有助于IFD的治疗。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儿,卡泊芬净是一种高效、低毒和预后好的抗真菌药物,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7.
BMP-4与VEGF促进拟胚体中原始造血干细胞发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形成拟胚体(EB)过程中促进原始造血干细胞形成的作用。将小鼠E14ESC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为EB,根据培养体系中有无添加因子分组:未添加因子的自然分化组、含不同浓度(5、15、25、50ng/ml)的BMP-4组,在BMP-4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联合10ng/ml VEGF组及单因子VEGF组。分别于3,6,9,12、15天时收获EB,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lk-1^+细胞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添加BMP-4因子浓度的逐渐升高,EB中Flk-1^+细胞形成比例也逐渐增加,在第3天(D3)和第6天(D6)两个时点,25ng/ml BMP-4作用组Flk-1^+细胞达到峰值,分别为(6.51&#177;1.02)%和(7.70&#177;1.12)%,与无BMP-4对照组及5ng/m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然而在BMP-4浓度升高至50ng/ml条件下Flk-1^+细胞形成比例有减少趋势。在BMP-4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以25ng/ml BMP-4联合10ng/mlVEGF共同作用于ESC→EB诱导过程,Flk-1^+细胞百分比明显提高,在9天达到峰值,为(27.53&#177;8.14)%,与自发分化组[(8.77&#177;2.35)%]及VEGF单因子组[(11.21&#177;2.23)%]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MP-4和VEGF联合使用可促进EB中胚层原始造血干细胞的形成,为进一步模拟造血微环境定向诱导ESC造血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8.
间充质干细胞既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又可分化为骨、软骨、肺、心肌、肌腱、脂肪、神经等细胞,且具有来源方便、扩增能力强且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造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9.
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研究探讨MSC生物学特点与年龄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寻找合适供体,迅速获取所需MSC提供实验依据。骨髓供体按年龄分为4组:A组(胚胎)、B组(0-20岁)、C组(20-40岁)和D组(40岁以上)。观察各组骨髓MSC的生长、增殖、分化特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造血相关因子的水平;进行核型分析及成瘤试验;评价不同年龄段供体骨髓MSC在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各组骨髓均可培养出MSC,各组MSC表面标志无显著差异;各组MSC均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原代培养B组骨髓MSC含量较多,贴壁时间早,传代时间短,P0至P1时间为5.5天,传至P10需33天,8×106MNC培养至P10时MSC数达(5.19±2.15)×1010;A、C、D组P0至P1时间分别为15、7和13天,传至P10分别需50、60和72天,8×106MNC培养传代至P10时MSC数分别为(4.98±2.08)×1010、(1.86±0.47)×1010、(0.64±0.22)×1010。A组MSC较细长,细胞融合后生长无接触抑制,P15增殖速度开始减缓;B、C、D组MSC形态相似,有生长接触抑制B组P10开始增殖减缓,C、D组P8开始增殖减缓;B组MSC培养上清中SCF、FLT3L、IL6及SDF1水平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细胞的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核型分析均为正常核型,成瘤实验为阴性。结论:MSC增殖生长特性与年龄密切相关;根据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0-20岁年龄组骨髓是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细胞数的理想供体,分泌HGFs水平亦占优势;0-20岁组骨髓MSC的生物学特性优于其他各组,可以作为MSC的供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