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9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喉返神经麻痹是指喉返神经所支配的喉内肌瘫痪、声带运动障碍,同时喉感觉麻痹引起的呛咳、呛食。喉内肌除环甲肌外均由喉返神经支配,当喉返神经受损时, 最易、最早出现瘫痪的是外展肌,其次为声带张肌,最晚为内收肌。喉上神经外支分布到环甲肌,单独发生瘫痪者少见。  相似文献   
43.
患者男,47岁。2004年12月26日以声嘶、气急原因待查入院。200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未治后逐渐加重,8个月后出现呼吸困难,病程中无明显吞咽困难,无咽痛、发热等症状,到本院门诊给予输液抗炎治疗3d后稍好转,给予喉部CT检查,提示杓区黏膜增厚。入院后继续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并行颈部MRI及电子喉镜检查,颈部MRI提示:室带、声带及喉室软组织增厚,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各种神经修复术式治疗外伤性喉返神经损伤的远期疗效。方法外伤性喉返神经损伤致声带麻痹患者153例,单侧138例、双侧15例,病程从损伤即刻至3年不等。行喉返神经减压术31例、颈袢喉返神经吻合术102例、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9例、膈神经移植及部分病例联合应用神经肌蒂植入术11例。手术前后以喉镜、嗓音评估及声学分析、肌电图检查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①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病程3个月内19例、3月以上1例经喉返神经减压术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声带内收及外展功能;3个月以内3例、3个月以上4例患者经喉返神经减压及喉返神经端端吻合后均未恢复声带运动;颈袢喉返神经吻合组78例发声时声带突有明显内收运动,24例无明显内收运动;但上述3种术式除喉返神经端端吻合1例、颈袢喉返神经吻合3例外,其余患者发声时声带均处于正中位,声门闭合良好,后联合裂隙不明显,97%(134/138)嗓音恢复正常。②双侧声带麻痹患者:行神经减压4例7侧,有4例5侧恢复运动,均拔除气管套管;行膈神经移植术的11例中,恢复明显吸气性声带外展功能6例6侧,幅度达2~8mm;轻度外展2例2侧,幅度1~2mm,但声门裂隙达6~12mm,此8例均顺利拔管,发声时声带均有一定幅度的内收。2例2侧膈神经移植术后声带仍固定,1例1侧吸气性声带内收,未能拔管。一侧膈神经移植而另一侧肌蒂埋植的4例中,肌蒂埋植侧仅1例声带轻微外展。总拔管率80%(12/15)。膈神经移植手术前后发声无明显变化,神经减压术后发声明显好转。③各种神经修复术的神经再支配得到神经肌电图检查的证实,随访一年以上各项指标无明显退步。结论①喉返神经减压术、颈袢喉返神经吻合术、膈神经移植术能很好地恢复喉的生理功能;②喉神经修复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程、神经损伤程度、类型及侧别而定。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长期失喉返神经后人的环杓后肌形态学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晚期喉神经修复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时限喉返神经损伤的患者环杓后肌标本按神经损伤时限分为4个组:6~12个月(12例)、1~2年(10例)、2~3年(8例)及大于3年组(8例).以正常环杓后肌作为对照组(12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失神经后喉肌截面的肌纤维和胶原结缔组织纤维截面积的变化;采用肌肉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和运动终板胆碱酯酶(AchE) 染色,细胞计数分析失神经不同时限的环杓后肌两类肌纤维和运动终板数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胶原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加,而肌纤维的截面积逐渐减少.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失神经0.5~2年内肌肉截面积/胶原截面积比率下降最为明显,失神经2年以后肌纤维化明显减缓,但失神经3年后仍残留肌纤维相对截面积为正常对照组的48%.长期失神经后会导致肌纤维类型发生变化,红肌的比例逐渐上升,白肌的比例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终板的数量随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而减少,1年以上标本未观察到AchE染色的运动终板.结论:长期失神经喉肌和胶原结缔组织截面积变化提示失神经2年内是肌肉纤维化最严重时期,但失神经3年后仍残留肌纤维相对截面积为正常对照组的48%.失神经后喉肌纤维类型的变化提示该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肌细胞凋亡.人环杓后肌运动终板消失时限为1年.本实验表明晚期神经修复仍能获得部分或全部喉功能是有其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6.
分化型甲状腺癌喉气管食管下咽侵犯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累及喉、气管、食管、下咽时的外科处理.方法:对17例伴有喉、气管、食管、下咽受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一期肿瘤切除.17例患者均有喉气管受累.其中14例分别行肿瘤削除术、气管楔形切除缝合术、气管窗状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气管袖状切除游离前臂皮瓣气管重建术;3例行喉全切或近全切除术.伴有食管、下咽受累者11例分别行肌层切除或食管部分切除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术.伴有喉返神经受累者12例行喉返神经松解术、喉返神经切除一期杓状软骨内收术和(或)颈袢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单纯喉切除术3例.结果:17例患者术后随访1~12年,5年生存率93.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5%.行肿瘤削除术及气管部分切除术各有1例复发.其余术后均无局部复发.喉返神经松解或行相关发音重建的9例患者术后嗓音均有明显改善,其中5例恢复正常.结论:累及喉、气管、食管、下咽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仍可手术切除并行功能重建以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手术方法的选择依赖于肿瘤侵犯的部位、范围、喉返神经浸润的程度与病程;手术创伤大,修复重建较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7.
48.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缺乏针对声带麻痹的诊治指南或规范。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学组、嗓音学组以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咽喉组联合制订的我国声带麻痹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即将刊出,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共识,现对其中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调查高温、高湿、高盐、强辐射、多台风环境下守礁官兵耳鼻咽喉头颈部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病因,针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卫勤保障方案。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某岛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所有就诊官兵,记录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诉、病情概要、就诊时间及诊断结果,按耳部、鼻部、咽部、喉部及头颈部疾病进行分类,统计各个部位所见疾病及构成比。结果 某岛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共1 748例次就诊,占岛礁医院总就诊例次的3.79%(1 748/46 121)。在1 748例次就诊记录中,耳部疾病占27.86%(487/1 748),诊断疾病24种,最常见的为急性外耳道炎(100例次,20.53%),随后依次为慢性外耳道炎(70例次,14.37%)、耵聍栓塞(56例次,11.50%)、耳鸣(44例次,9.03%)、真菌性外耳道炎(34例次,6.98%)等;鼻部疾病占26.26%(459/1 748),诊断疾病14种,最常见的为慢性鼻炎(145例次,31.59%),随后依次为变应性鼻炎(136例次,29.63%)、鼻中隔偏曲(36例次,7.84%)、鼻出血(34例次,7.41%)、慢性鼻窦炎(33例次,7.19%)等;咽部疾病占32.32%(565/1 748),诊断疾病12种,最常见的为慢性咽炎(302例次,53.45%),随后依次为急性咽炎(169例次,29.91%)、急性扁桃体炎(48例次,8.50%)、慢性扁桃体炎(25例次,4.42%)、咽部异物(7例次,1.24%)等;喉部疾病占9.55%(167/1 748),诊断疾病5种,最常见的为慢性喉炎(95例次,56.89%),其次为急性喉炎(68例次,40.72%);头颈部疾病占2.23%(39/1 748),诊断疾病8种,最常见的为颈部淋巴结炎(18例次,46.15%),随后依次是颌面创伤(5例次,12.82%)、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5例次,12.82%)等。结论 在岛礁复杂、恶劣的环境下,守礁官兵耳鼻咽喉头颈部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多较复杂。针对性制订科学合理的卫勤保障方案对维护官兵的身心健康、提高战斗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获得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与C2C12肌管共培养的条件,在体外建立稳定的神经-肌肉共培养体系,并形成功能性的神经肌肉接头。方法 C2C12 成肌细胞株体外扩增培养至60%~70%融合时,用分化培养液诱导分化; 取孕15~16 d 的SD 大鼠,提取胚胎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种植到分化5 d的C2C12肌管细胞中,在神经元基础无血清培养液Neurobasal+2% B27中共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个阶段神经元形态及突起长度的变化、肌管形态变化及收缩特性、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成,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特异性结合物α-银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α-BTX),并采用屏幕录像技术记录共培养体系中肌肉收缩现象。结果 在共培养体系中,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与C2C12肌管细胞均能存活并进一步分化成熟。3 d时,可见运动神经元伸出的轴突延伸至肌管膜表面或包绕肌管; 1周时,肌管按同一方向排列,出现广泛的节律性收缩,同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α-BTX特异性结合突触后膜AChR; 共培养10 d 后,运动神经元开始凋亡,肌管细胞逐渐出现萎缩现象。结论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需特殊培养基和各种营养因子,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即可共同生存、生长并进一步发育,建立突触连接,触发一系列神经肌肉接头信号转导,引发肌管节律性收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