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702篇 |
免费 | 12761篇 |
国内免费 | 2983篇 |
学科分类
地球科学 | 524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1篇 |
2024年 | 713篇 |
2023年 | 883篇 |
2022年 | 1375篇 |
2021年 | 1620篇 |
2020年 | 1562篇 |
2019年 | 1385篇 |
2018年 | 1656篇 |
2017年 | 1542篇 |
2016年 | 1785篇 |
2015年 | 1386篇 |
2014年 | 1862篇 |
2013年 | 1633篇 |
2012年 | 1560篇 |
2011年 | 2047篇 |
2010年 | 2029篇 |
2009年 | 2135篇 |
2008年 | 1577篇 |
2007年 | 1692篇 |
2006年 | 1688篇 |
2005年 | 1662篇 |
2004年 | 1993篇 |
2003年 | 1551篇 |
2002年 | 1340篇 |
2001年 | 1183篇 |
2000年 | 1259篇 |
1999年 | 1678篇 |
1998年 | 1493篇 |
1997年 | 1567篇 |
1996年 | 1251篇 |
1995年 | 1125篇 |
1994年 | 1008篇 |
1993年 | 1070篇 |
1992年 | 890篇 |
1991年 | 602篇 |
1990年 | 372篇 |
1989年 | 448篇 |
1988年 | 327篇 |
1987年 | 278篇 |
1986年 | 211篇 |
1985年 | 142篇 |
1984年 | 119篇 |
1983年 | 96篇 |
1982年 | 87篇 |
1981年 | 60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37篇 |
1978年 | 24篇 |
1977年 | 22篇 |
1958年 | 2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NCEP/NCAR的1°×1°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4日发生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暴雨过程的成因及地形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同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31模拟了暴雨过程,结果表明:500 hPa高原槽、700、850 hPa的低涡切变线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是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700 hPa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从云贵高原推进到秦岭南坡并沿坡爬升,同时还与山前的偏东气流汇合而形成气流辐合区,致使气旋性涡度增大,辐合抬升作用造成强垂直上升运动,低层低涡切变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秦岭南坡产生了大暴雨,秦巴山区地形对暴雨有显著的增幅作用。高原槽中冷空气从秦岭以北向南侵入,大巴山以南的西南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在冷暖空气的交汇地带形成斜压锋区;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加强中低层大气锋生,增大大气斜压不稳定性,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利于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期间秦巴山区在垂直方向上,雨水、云水、冰晶的大值中心相互对应,存在“播撒—供给”效应,有利于雨水粒子增多,导致山区出现了强降雨。 相似文献
992.
Adjoint Matching Condition for Parameterized Discontinuities—A Derivation Using Lagrangian-form Costfun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jointMatchingConditionforParameterizedDiscontinuities—ADerivationUsingLagrangian-formCostfunctionXuQin(许秦)CooperativeInstit... 相似文献
993.
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面风压场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文中利用EOF和SVD方法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近地面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的关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近半个世纪呈减少趋势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前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较多 ,70年代末开始逐渐减少 ,1997年降到最低值 ,同期中国近地面风速也呈减小趋势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春季海平面气压场与中国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数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海平面气压在中高纬度地区降低 ,中低纬度地区升高 ,气压梯度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地面风速减小 ,进一步影响到沙尘天气发生频数减少 相似文献
994.
臭氧(O3)是大气微量成分之一。近地层O3含量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有关O3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方法和试验研究结果,以及我国有关O3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995.
996.
从风暴演变各阶段物理特征出发, 基于多普勒雷达观测的三维反射率因子, 定义物理量———单体重力势能。结果表明:单体重力势能是一个能够简洁、客观描述风暴单体整体强度的物理量; 利用该物理量可描述单体生命史为发展和减弱两个基本过程; 单体重力势能大小有助于辨别风暴类型和强度。同时, 生成和分析了风暴单体演变各阶段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 分析表明:在30~150 km的雷达观测范围内, 风暴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 (降水廓线) 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能较好地揭示风暴的垂直结构和生命史演变特征, 但没有用重力势能那样简洁。 相似文献
997.
998.
选取发生在邯郸辖区内的5次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配合,0℃层、-20℃层和强垂直风切变的高度适宜。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度的变化、速度对和逆风区的出现、1 h降水累积值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的急剧增加等都对冰雹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9.
1000.
太平洋潜热通量及其与黄淮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979—2010年太平洋潜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黄淮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潜热通量的气候场和方差场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各季节气候场的极值中心也是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黄淮地区降水与前期春季的潜热场相关性最好。定义了黄淮夏季降水指数来研究影响降水的潜热场关键区,发现春季潜热关键区为10°~20°N之间的中东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沿岸海区。春季当上述两个海区净潜热通量增多时,后期夏季500hPa和850hPa位势高度异常场中,在太平洋西海岸-阿拉斯加南部一线上均表现为\"正—负—正\"的分布型,黄淮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