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科学   11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海底地下水排放对典型红树林蓝碳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携带的物质对近岸海域生源要素的收支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22Rn示踪技术估算了我国典型红树林海湾—广西珍珠湾在2019年枯季(1月)SGD携带的碳通量。调查发现,地下水中222Rn活度、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平均浓度均高于河水和湾内表层海水。利用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得到珍珠湾SGD速率为(0.36±0.36) m/d,SGD输入到珍珠湾的DIC和DOC通量分别为(2.41±2.63)×107 mol/d和(1.96±2.20)×106 mol/d。珍珠湾溶解碳的源汇收支表明,SGD携带的DIC和DOC分别占珍珠湾总DIC和总DOC来源的91%和89%。因此,SGD携带的DIC和DOC是珍珠湾DIC和DOC的主要来源,是海岸带蓝碳收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62.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的 ERA5 与 ERA-Interim 再分析资料,提取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79— 2018 年间共 40 年的风场和海浪场数据,探讨该海域风浪和波高的时空变化特征,EOF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分析结果显示风速与波高的数值在外海普遍高于近岸,且符合长江口所在东海海域受盛行东亚季风影响的特征。Mann-Kendall 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在 1979—2018 年间该海域海表面年均风速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 0.228 cm/(s·a),累计增长 1.6 %;年均有效波高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 0.120 cm/a,累计增长 5.4 %;年风速和波高的极端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3.
通过获取了位于福建省宁德市海岸带的两个钻孔,并使用孢粉分析的方法来重建古环境.光释光和放射性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钻孔中最老的沉积物来自于深海氧同位素(MIS5a)阶段.孢粉组合中,海相沟鞭藻出现在MIS5a,MIS3早期和早、中全新世阶段,反映了这些时段的海侵事件.MIS5a以来,孢粉组合受控于常绿栎(Quercus)...  相似文献   
64.
论三水地震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柏林  郭钦华 《中国地震》1999,15(3):247-256
1997年9月23日和26日,在广东省三水相继发生ML3.7和4.4地震,由于这两次地震震源浅,具有震级小,烈度高和地震面波发育的特征,因震中位于盐矿开采区,震源深度与盐矿开采注水-抽水深度接近,故震源机制解表明该震为一次沿F7断上滑错动的正倾滑型地震,显著,这与盐矿注水-抽水采盐有着成生联系。由于注水-抽水极盐使开采地段产生一定规模的采空区,注水沿F7断层的渗透所产生的孔隙压降低了有效正应力,加  相似文献   
65.
河北,内蒙古中低山区发现罕见的冰臼群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韩同林  郭克毅 《地质论评》1999,45(5):456-462
冰臼是冰川流行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古气候,古环境变宪的历史见证,已有的资料表明,冰臼大多数发地冰谷底部及冰床之上,规模不大,数量不多。而在我 国河北,内蒙古中低山区发现的冰臼群,绝大多数分布于坚硬的花岗岩组成的山瘠和山峰上。  相似文献   
66.
利用NCEP/NCAR提供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资料和NOAA提供的OLR资料,应用EOF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南海区域(107.5°-120°E、12.5°-22.5°N)OLR的异常特征及其与2007年广东省高温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区域对100°-120°E、0°-35°N区域内OLR异常分布的主要时空型贡献最大,即该区域OLR的变率最大。OLR的分布基本可以反映出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OLR值偏大、中心偏西,则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上空对流偏弱,下沉增温是造成2007年7月广东省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7.
基于WebGIS的沁河流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共享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沁河流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共享系统为实例,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格式转换、区域站点地理信息数据文件建立、地图文档和服务的实现、Web应用开发、雨量资料处理等方面,介绍了在ArcGIS Server框架下WebGIS的快速构建过程,并介绍了沁河流域区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处理方法、WebGIS环境下的雨量监控、GIS测量工具应用及该系统在市、县气象局汛期业务、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8.
2007年海南岛闪电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7年海南岛闪电定位数据,结合人工观测、自动站监测资料和气候地形信息,对闪电发生的频度、强度、机制、分布等要素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摸索2007年海南岛闪电的各月份频度、强度变化规律,主要影响机制和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20日夜至21日凌晨豫北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导致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湿位涡场分布特征为,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强对流发生时,对流高层表现为MPV1〉0,同时MPV2〈0,即高低层均为异常的湿对流稳定区。②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形势。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层湿位涡正压项等值线密集的零线附近以及大于零的区域和湿位涡斜压项的负值区,同时高层为湿位涡正压项等值线密集正值区域和湿位涡斜压项的负值区。③中低层急流和地面东路冷空气入侵高温高湿不稳定区是形成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且强对流发生前,近地面存在逆温层。  相似文献   
70.
CTL-713C天气雷达参数测量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述了CTL-713C数字化天气雷达定量测量原理,分析了雷达发射机峰值功率、工作频率、发射波长、接收机灵敏度及天线增益等天气雷达主要参数的测量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参数测量点对测量发射功率和回波功率的影响,以及测量仪器的操作及维护等对参数测量精度的影响,并对在雷达参数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分类,介绍了计算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