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2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藏东"三江"流域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是藏东地区著名的国际性大河,"三江"流域作为"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作者在分析了当地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三条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对策,并指出保护好"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意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龚家栋 《中国沙漠》2005,25(1):98-105
阿拉善地区的三大生态屏障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防线。由于黑河断流、长期干旱和对森林草原的过度利用导致这三个生态功能区及沙漠边缘固沙植被带退化,主要表现为:(1)湖泊干涸,湿地消失,绿洲萎缩;(2)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3)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阿拉善地区经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并且也波及到西北、华北地区。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考虑,阿拉善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地广人稀,具有广阔的资源空间和很大的回旋余地;二是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具有极强抗逆性的物种。从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和不对周边地区产生生态危害的目标出发,通过建立生态“无人区”,促使植被自然修复,就可以达到其保护的目的。此外,区内水资源也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具有阿拉善特色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实践证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保证合理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完全可以恢复的。实现生态恢复的思路可以概括为:“转移、保护、建设”,即:通过生态绿洲和城镇的高标准建设,吸引农牧民退出生态脆弱的荒漠化土地,实现阿拉善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其中,农牧民的转移是核心,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目标,绿洲与城镇的建设是重点。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区雨水集流研究进展及其现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论述了国内外半干旱区雨水集流研究的发展和存在问题。国外雨水集流研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为雨水的初始利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为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系统研究阶段。国内雨水集流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为初步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系统研究阶段。集水技术操作简单,适应性强,费用低,开发潜力大,从事的生产领域广泛,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建立新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改善半干旱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季节性冻融对土壤水分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龚家栋  祁旭升 《冰川冻土》1997,19(4):328-333
正冻土体冻结缘的水势梯度导致非冻结土中的水分向冻结土体迁移,使融解后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提高。然而,土壤水分增加的数量决定于冻结前土壤水分的剖面分布状况。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利用土壤冻融作用对土壤剖面水分的再分布,储水灌溉时间可以提前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灌溉定额可以降低至60m3/亩,甚至40m3/亩。灌溉后及时地进行地面覆盖保墒措施,可以改善较早灌溉和低定额灌溉条件下在播种期的土壤墒情,显著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的节水高效农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龚家栋 《中国沙漠》1997,17(1):83-88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首先从水资源开发利用入手,进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发展节水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商品化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学习和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龚家栋  李小雁 《冰川冻土》2001,23(4):423-431
通过对黑河流域上中下游典型气象站长期观测记录的分析 ,建立了 196 1— 1995年气温、降水变化速率与流域垂直分带的关系 .结果显示 ,流域内不同区域存在着不同的气候变化响应过程 .2 0世纪 90年代与 6 0年代相比 ,上游中高山湿润半湿润区气温升高幅度在 0 .6℃左右 ,降水升高幅度较大 ;前山荒漠区升温幅度较大 ,在 1.3℃左右 ,而降水变化极不稳定 ;山前平原干旱区中的较大面积人工绿洲区 ,升温幅度相对较低 ,大约为 0 .5~ 0 .6℃ ,降水呈稳定的小幅度上升 ;下游尾闾段极端干旱区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的趋势极为明显 ,分别为 1.4℃和 - 0 .5mm·a-1左右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域气候类型的差异和局地环境的影响 ,如大面积人工灌溉绿洲的小气候效应等  相似文献   
17.
柽柳灌丛热量收支特性与蒸散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Bowen能量平衡法是广泛用于测定各种低矮植物蒸散的常用方法。本文将改进的波文比—能量观测系统用于测定灌木柽柳群落的测定,通过6~9月对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土壤热通量等的测定,计算出额济纳地区柽柳灌丛(6~9月)的蒸散量为335.31mm;在8月潜热通量占能量支出量的62.85%,感热通量占32.85%,土壤热通量占4.44%。在日变化中,潜热在上午大于感热,下午感热交换大于潜热。  相似文献   
18.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胡杨和柽柳树干液流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干旱区胡杨(Populus euphrtaicr)和柽柳(Tamaris spp.)树干液流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状态下,胡杨树干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 34L·cm-2·d-1,柽柳为0 15L·cm-2·d-1.树液流速的日变化表现出多峰形特征,在午后有短暂液流急速减小的现象,而晚上植物为了补充体内水分亏缺,保持一定的树液流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茎流速率和茎流量也随之增大.在生长季节胸径21cm和15cm的胡杨日平均耗水量23.3L和19.25L;基径5cm和4cm的柽柳日平均耗水量0.62L和0.37L.在生长季节(5~10月)胡杨总蒸腾量为3419.4L,柽柳仅为63.9L.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不同品种耐盐性差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龚家栋 《中国沙漠》1996,16(1):61-66
马铃薯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本项试验目的是为了就6个马铃薯品种对盐胁迫的生长反应和耐盐性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根据试验结果, 马铃薯是一种对盐分很敏感的作物, 高盐分(EC12.0ds/m)处理使植株高度、生物量、产量严重下降, 而低盐分(EC4.0dS/m)和中盐分(EC8.0ds/m)处理则由于品种的不同各显示出差异。由产量和生物量确定6个品种的耐盐顺序为: V-3>Mariva>Piratini>CFC-69.1>CEW-69.1>Muziranzara, V-3和Mariva推荐为进一步实验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沙漠和沙地的资源优势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