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地球科学   1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藏邦布石英脉型金矿床是产于印度-亚洲板块陆-陆造山主碰撞汇聚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造山型金矿床。该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朗杰学增生楔的东段南缘,矿体受区域内EW向金地-鲁农复向斜和错古-折木朗壳型脆-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的控制。金矿化主要与石英脉密切相关,并包裹于脉内细粒/粗粒硫化物中。矿区内主要分布有3期石英脉:成矿前钩状石英脉、成矿期石英大脉和成矿后陡立状石英脉。文章对3期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形态、形成温度、密度及H-O同位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试图查明成矿流体来源以及金的沉淀机制等问题。研究表明,钩状石英脉内包裹体主要为液相(L)包裹体,成分主要为H2O溶液,其流体可能为早期区域变质的产物;石英大脉内包裹体主要为含CO2气液(VL)两相包裹体,体积较大,成分主要为H2O+CO2+CH4±N2,成矿流体为深源变质流体,并与变质地层中的有机质发生强烈反应;陡立状石英脉内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体积较小,其主要成分为H2O+CO2,流体主要与后期区域变质事件有关,为成矿后变质作用的产物。邦布金矿的主要成矿流体源自深部变质流体,流体不混溶作用可能是导致金矿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
辽河油田两个斑岩侵入体裂缝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中段的黄沙坨和欧利坨子斑岩体相距不到10 km,均侵位于始新统沙河三段下部的碳质泥岩烃源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两岩体均为粗面斑岩,成分非常一致,很可能在深部相连或来源于同一岩浆房.但两者的储油裂缝系统却迥然不同,欧利坨子岩体发育一套隐爆角砾岩裂缝系统,而黄沙坨岩体则主要发育了火成岩中首次被报道的一套以水平裂缝、波状水平裂缝和剪切裂缝为特征的波状-水平裂缝系统.结合具体地质特征对两类裂缝系统作了对比,并讨论了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讨论东天山克拉麦里-哈尔里克岛弧东段八大石和小铺东两个岩体的特征和成因。八大石岩体和小铺东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分别为61.92%~74.40%和69.17%~74.92%,K2O+Na2O的含量分别为6.50%~8.32%和7.74%~8.14%,绝大部分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REE分别为105×10-6~210×10-6和100×10-6~172×10-6,(La/Yb)CN分别为4.1~8.9和9.1~15.3,配分模式右倾,δEu分别为0.40~0.93和0.59~0.80,为中-低负异常;两个岩体均富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Hf、Zr等高场强元素,而贫Ta、Nb、Sr、Ti等。通过LA-ICP-MS分析得到八大石岩体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98±2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纪,计算得到八大石和小铺东岩体的模式年龄tDM分别为944Ma和648Ma;八大石和小铺东岩体的εNd(t)u分别为+3.06和+4.47,(87Sr/86Sr) i分别为0.70475和0.70384,表现出高εNd(t)u 低(87Sr/86Sr) i。综上所述,认为哈尔里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可能为碰撞后挤压-伸展转折阶段的产物,主要由来自新生地壳的中钾钙碱性岩浆经过结晶分异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84.
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安徽铜陵新桥黄龙组沉积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质疑》一文[1],对作者及其他研究者关于下扬子地区海西-印支期断裂拗陷带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在两个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其一,认为石炭纪沿江地区是克拉通浅陆表海沉积区而非...  相似文献   
85.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含矿花岗质岩体锆石SIMSU—Pb年代学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金属成矿带中的两个重要矿床。对武山铜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和永平铜矿的花岗斑岩中锆石分别进行了,离子探针(SIMS)U—Pb定年研究,发现两个矿区的锆石年龄可分作两期,武山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45±3.9Ma和121±2.5Ma,永平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h/^238U年龄分别为160±2.3Ma和135±7.4Ma。这两期不同的年龄可能反映了锆石在岩浆侵位时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液蚀变作用的年龄。因此确定武山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45Ma,永平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60Ma。该年龄可能也反映了这两个矿床中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86.
肖娥  马春  顾连兴 《江苏地质》2014,38(2):187-199
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安庆—贵池矿集区内一个典型的铜钼矿床。通过野外地质祥查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对该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进行了深入研究。识别出马头铜钼矿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其次为黏土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往往重叠,但具有一定的水平及垂向分带特征,自岩体深部至浅部、自内向外总体表现为面型石英钾长石化带、线型石英钾长石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矿(化)体以脉状矿化为主,其中分布较广的石英脉带矿化主要产在石英绢云母化带中,以石英细(网)脉为主,受节理和裂隙控制;而品位较富的细脉浸染状矿化则主要产在面型钾长石化带中。通过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成矿过程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温、富钾和高pH值的热液流体作用,形成大面积的钾长石化,伴生与面型钾长石化有关的细脉、浸染状矿化;热液演化中期阶段,随着温度持续下降、K+活度和流体pH值的降低,形成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类型,并伴随范围较大的细脉-网脉状矿化;热液演化晚期阶段,主要形成碳酸盐化,而相应的矿化作用不显著。通过与部分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蚀变类型等方面与斑岩型铜钼矿大体相同,可归至斑岩型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87.
西藏邦铺矿区辉绿玢岩成因及对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邦铺是继驱龙、甲玛之后在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发现的又一大型的斑岩型矿床。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以斑岩Mo-Cu矿化为主,伴生矽卡岩型Pb-Zn矿化。矿区出露岩体面积较广,种类较多,约占矿区总面积的50%。辉绿玢岩位于矿区的北侧,呈独立脉体产出。其SiO2含量变化于48.39%~50.08%之间,(K2O+ Na2O)平均为3.50%,铝饱和指数A/CNK为1.23,属于过铝质系列,MgO=7.92%~9.12%,Mg#=61.72~64.79。稀土总量∑REE变化于44.93×10-6~67.58×10-6之间,轻重稀土间的分馏不明显,富集Sr、Ba、U,强烈亏损Rb、K等元素。相容元素Ni、Cr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9×10-6和256×10-6,相对于原生玄武岩浆范围较小,说明邦铺辉绿玢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橄榄石、单斜辉石等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但程度不高,可以近似认为辉绿玢岩是岩浆源区平衡部分熔融的产物。锆石U-Pb年龄为14.46±0.38Ma,与成矿年龄14.92Ma相近,锆石原位εHf(t)平均值为4.7。邦铺辉绿玢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达孜玄武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具有相同的源区,即由于印度板片发生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并部分熔融而形成。其成岩年龄的差距是印度板片向北俯冲到不同位置的结果。邦铺辉绿玢岩在成岩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地壳物质的混染。它的发现可以作为后碰撞期岩浆活动的一个基性端元,从而为限定地幔性质、岩浆活动时期、以及探索地幔物质对区域岩浆活动及对成矿的影响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88.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发育着中新世斑岩,该后碰撞时期的斑岩因与斑岩型Cu-Mo矿床有着密切关系已被前人做过大量研究。然而对于拉萨地块西部未成矿斑岩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报道研究较少。本文对拉萨地块西部亚热南复式岩体识别出的两类侵入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亚热南复式岩体主要由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49.4±0.9Ma)和中新世花岗斑岩(年龄16.3~16.5Ma)组成。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钾玄岩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具有低的Sr/Y、(La/Yb)N值高Y、YbN值具有典型的岛弧岩浆岩性质;中新世花岗斑岩为钾玄岩系列、准铝质,具有类埃达克质特征。这两种岩性所反映的源区亦存在差别,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源区为地幔楔混染过的中下地壳;而具有埃达克性质的花岗斑岩则可能是源于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年代学及构造背景,推论出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为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引发混染过的中下地壳发生熔融并结晶分异形成;而中新世花岗斑岩则形成于某种动力学机制引发的古老下地壳熔融后侵位于上地壳。  相似文献   
89.
二连盆地稠油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稠油在二连盆地内广泛分布,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稠油和次生稠油两类。原生稠油来自未成熟或低成熟的白垩系烃源岩的直接排烃和原油运移过程中的分异,主要为普通稠油(粘度为100~5000mPa·s),而次生稠油则是原生稠油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等次生稠变的产物,并具有不同的稠化程度。基于大量稠油物性、饱和烃色谱和色质分析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稠油的特征,并根据稠化程度的差异将二连盆地稠油归纳为一个稠变序列,即低成熟—未成熟稠油(粘度100~2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5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1000~50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00 mPa·s)。随原油稠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产物从普通稠油变化为特稠油。原油在盆地斜坡带和凹中隆起的高部位最容易发生次生稠变而形成稠油。多种稠变作用的叠加是二连地区稠油大面积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玄武岩油气藏储层一方面含有大量可与CO2 反应生成碳酸盐的造岩矿物,另一方面又有枯竭油气藏的良好储(储集
空间)、运(运移通道)、盖(盖层条件)和保(保存能力)等 CO2 封存优势,是潜力大、实施易、成本低和安全性高的碳
汇靶区。该文选取了位于松辽盆地东北部的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气藏开展CO2 封存潜力研究,在对该气藏地质特征和储层
发育特征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玄武岩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鉴定分析结果,探讨该气藏的矿物固碳能力和油气储层固
碳能力,并对其封存CO2 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气藏有着良好的储集空间,且易碳酸
盐化,其盖层可阻止所充注CO2 的逸散,稳定的圈闭条件可保证所充注CO2 的安全性,因而是CO2 封存的理想靶区。初步的
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油气藏的矿物固碳潜力约为89.33×108 t,油气储层的封存能力约为6.2×108 t,总
计约95.53×108 t,具有十分可观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