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地球科学   7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平原农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有利于缓解平原农区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育等多重压力,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本文以“问题研判—策略梳理—机制构建—实证检验”为研究主线,探讨两者协同机制。研究表明:① 平原农区“三生”空间利用冲突显著,生产空间低值低效、生活空间无序空废、生态空间污损衰退共同制约乡村转型发展;② 面向土地价值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策略,有利于推动乡村转型发展;③ 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由“以地为本”单要素调控转向“人、地、业、权”多要素协同综合整治,权利重组、空间重构、产业重塑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的核心机制;④ 平原农区典型地区禹城市,聚焦土地权属调整、空心村整治和现代产业培育,实现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协同推进。本文有利于深化平原农区人地系统科学新认知,为构建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2.
为了给河西走廊风电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西走廊14 座风能观测塔2009 年9 月至2010 年8 月的资料,分析了大风日低空垂直切变和湍流的演变和分布.结果表明:大风日风速垂直切变指数年平均在0. 092 ~0. 158 之间,较国标有些偏低;10 ~ 30 m、10 ~ 50 m 和10 ~ 70 m 的大风日风速垂直切变指数比非大风日偏小;低层风速垂直切变大,高层风速垂直切变小;大风日10 m、30 m、50 m 和100 m 4 层的年平均湍流强度为0. 11,比非大风日偏小一半左右;在大风日,随风速增大,风速不均一性减小,风向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3.
大耕地规模意愿较强,能够接受的耕作半径大,推进村庄整治和中心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意愿强烈。  相似文献   
64.
龙门县石灰岩储量丰富,是广东省最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采石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某石灰岩采石场前期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研究程度不足,在开采过程中意外揭穿断裂F1控制的岩溶导水裂隙带,北侧地下水向采坑排泄,涌水量约3 000 m3 ? d-1。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矿区北部陆续产生17处岩溶塌陷,引起多座房屋开裂,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造成威胁。文章基于地面岩溶水文地质调查,运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等方法,探明该区域地下岩溶发育分布特征,制定帷幕止水方案,并采用综合检测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钻孔抽芯、压水试验和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对帷幕的注浆效果进行评价。帷幕两侧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可以综合反映止水效果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建议保留监测设备,继续做好监测工作。检测结果表明,浆液基本完成对帷幕轴线方向上溶洞、岩溶管道、裂隙的填充,帷幕两侧形成稳定的水位差,涌水点的流量明显减小,帷幕的止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5.
为了描述岩石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通过引入材料的微结构张量,考虑单轴抗压强度σ随层理倾角β而变化,提出了基于微结构张量的修正Hoek-Brown屈服准则。开展不同层理倾角(0°、15°、30°、45°、60°、75°和90°)的页岩试样不同围压(0、5、10、15和20 MPa)下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显示,页岩峰值强度与层理倾角β呈"U"形曲线关系,在围压较低时呈"肩"形曲线关系,弹性模量Et和泊松比ν对围压不敏感,其平均值随层理倾角β的变化关系分别呈倒"U"形、"肩"形。页岩的微观和宏观破坏图像表明,其破坏模式受围压和层理倾角双重控制。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对比表明,修正的Hoek-Brown屈服准则可较好地对页岩强度的各向异性进行模拟。同时,采用Koteshwar千枚岩、Koteshwar板岩、绿泥石片岩等层状结构岩石的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提出的修正Hoek-Brown屈服准则对多数具有层理结构的横观各向同性岩石峰值强度模拟具有普遍适用性,并对屈服准则在试验数据较多和较少情况下的峰值强度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6.
朱炜  张艳  韩润生  王磊  佘敏  魏平堂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11-2022112012
元素富集机制的研究是重现成矿过程和查明成矿机制的基础,有助于深化对矿床的认识,为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铅锌元素的迁移与沉淀机制的研究及其应用,包括3种铅锌迁移沉淀模式,4种含铅锌流体驱动模式,铅锌的迁移形式及其沉淀机制;同时简述了我国高温高压实验的发展历程以及4种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方法。重点介绍了4种高温高压实验模拟方法及其研究现状:① 高压釜实验;② 热液金刚石压腔—激光拉曼实验;③ 熔融毛细硅管—激光拉曼实验;④ 计算机模拟实验。从封闭—平衡—静止到(半)开放—非平衡—流动、淬火分析到原位观察,应是今后高温高压实验的发展方向。以地质特征为基础,采用高温高压成岩成矿模拟实验结合计算机模拟,精细刻画成矿过程并揭示元素富集机制不仅是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有效手段,更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7.
云南昭通大型铅锌矿是滇东北矿集区乃至川滇黔铅锌成矿域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具有明显的矿物组合分带性的特点,区别于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根据矿物组合特征构建、计算、绘制了该矿床的p H-logfo2、p Hloga相图,剖析了铅锌矿共生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p H、氧逸度、组分浓度的协同作用造成了铅、锌的共生分异,对矿物组合分带起控制作用,且温度下降、氧逸度升高和p H升高有利于金属硫化物的沉淀,成功解释了昭通铅锌矿床独具特色的矿物分带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68.
对含水率为13%~27%的粉质粘土,在0~-25 ℃之间进行冻结,测定冻土的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波速等。试验结果表明,当粉质粘土含水率在18%~25%,冻土温度为0~-18 ℃的条件下,温度一定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总体呈降低趋势,可钻性级别呈降低趋势;含水率一定时,冻土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可钻性级别提高。冬季勘察时,受冻土影响,可通过在钻孔内加热水提高钻速的方法提高成孔效率。  相似文献   
69.
一种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双向单程伪距测量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DRTS)终端系统总体构架,阐述了在系统中使用的技术,并搭建了基于DSP+FPGA的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系统软硬件平台。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的码速率为5MHz、中心频率为15MI-Iz时,测距和时间同步的分辨率可达0.15cm和5ps(@1S),采用不同频率源时测距和时间同步的精度分别为1.038m和3.46ns,采用相同频率源时分别为0.28cm和9.43ps(参考频率稳定度1×10^-10/d量级)。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测量精度优势,但考虑通用性,此系统的硬件仍需进一步优化,软件上需要做到码速率可调。  相似文献   
70.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村发展度与较高转型度造成样带各县不同程度的城乡不协调发展;2005~2008年期间,样带乡村系统普遍较快发展,各地城乡系统间的差异化发展局面得到初步改善;(2)"苏南-陕北"样带乡村转型发展呈现显著的地带性演变特征,各地转型发展的特征与结果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模式、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3)基于样带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将样带划分为8个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区,各类型区之间因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选择不同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并由此驱动资源环境和城乡经济系统的差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