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2篇
地球科学   21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南海季风区地面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爆发的联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1979年1月至1995年12月17a南海季风区修平均地面温度资料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中南半岛西北部和印度半岛分别为地面修平均温度标准差的大值区,其位置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月份具有显著差异。从候平均温度纬圈偏差的时间演变来看,中南半岛地区纬圈温度偏差由正转负的时间早于印度半岛地区,并分别与南海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其本对应。在夏季风爆发之前,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地区的地面温度是逐候增加的,季风爆发以后地面温度迅速降低,而海洋上的表面温度增温幅度明显小于与其相邻地陆地,此外,从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中南半岛与南海地区表面温度距平差和各自温度距平的时间演变看,中南半岛地区地面温度的变化在触发南海季风爆发及其年际变化过程中可能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2.
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Ⅱ:机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中国植被变化的气候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该文着重对其中可能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变化对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植被变化使地表释放的有效通量(感热+潜热)发生变化,同时有效通量中的感热。潜热分配,即波恩比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大气湿静力能分布的变化,使大气层结及垂直运动发生相应改变,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大气水汽输送情况,井与相应的垂直运动变化结合最终导致降水的变化。另外,由于植被变化造成的地表蒸散及上壤持水能力的变化,会使土壤含水量、地表径流等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3.
以前研究青藏高原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季风环流和气候特征的动力和热力影响,多限于它们的纯动力作用,而它们的热力作用常常被完全忽略掉。但是,在巨大的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大气之间,因为辐射特性的差异,常常有明显的水平温度差,这种实际存在的温度场差异必然会在气压分布及环流特征上反映出来。从叶笃正、高由禧等的“青藏高原气象学”所分析的资料(见该书第3章)可发现,在冬夏两季高原地区的位势高度场均有明显的日变  相似文献   
74.
包络地形和重力波拖曳对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用Nju-PσM的数值试验, 研究了包络地形和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对7月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发现包络地形和重力波拖曳作用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式的模拟性能, 使模拟结果更符合气候实况.  相似文献   
75.
使用改进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区域海洋环流模式(POM)对南海及邻近海区1998年1 ̄8月海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的主要结果与海洋观测及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1 ̄8月,黑潮南海分支是南海北部的一支重要海流;除冬季月份外,南海暖流都清晰可见;黑潮右侧的大尺度反气旋性暖涡1 ̄8月都存在。在所模拟的海区中,南海海区表层海流与季风关系最密切,季节变化最明显。另外,改进的POM能较好地再现1  相似文献   
76.
南海海流对冬季风风应力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的南海版本(SCS-POM) 模拟了持续冬季风风应力作用下,南海海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从静止的海洋 出发,定常冬季风风应力驱动下的南海海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垂直积分后的海流 (全流)约需120天左右的时间,方能达到准稳定态,表层、次表层和深层海流的时 间演变也有类似特征。模拟结果还表明,SCS-POM有能力模拟出南海边界流、沿 岸流和海流的涡旋状结构。  相似文献   
77.
南海海流对冬季风应力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式(POM)的南海版本(SCS-POM)模拟了抟续冬季风风应力作用下,南海海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从静止的海洋出发,定常冬季风风应力驱动下的南海海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垂直积分后的海流(全流)约需120天左右的时间,方能达到准稳定态,表层、次表层和深层海流的时间演变也有类似特征。模拟结果还表明,SCS-POM有能力模拟出南海边界流、沿岸流和海流的涡旋状结构。  相似文献   
78.
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0,自引:25,他引:35  
利用多年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的典型旱涝年降水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发现两地区的典型旱涝现象与南亚高压的异常增强或减弱、中心位置的经纬度偏差均有关。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易造成长江流域涝、华北地区旱;南亚高压异常减弱,易造成长江流域旱、华北地区涝。同时发现、长江流域、华北地区的典型旱涝现象具有明显的反位相特征。  相似文献   
79.
本文基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方法,利用1960~2007年的48年江淮地区站点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和累积频率的阈值统计方法,分析梅雨期江淮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均匀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方法能够定量地表征梅雨期江淮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均匀分布特征.集中期的异常型为全场一致和南北异常型,集中度的异常分布主要为南北异常和东西异常.进一步比较集中度和集中期异常与同期环流系统的配置关系得知,当集中期南北异常变化时,在高纬度的北太平洋区域出现一对正负的异常模态,且随高度增加而增强,为相当正压结构.海温的异常集中在北太平洋的北美沿岸的显著负异常中心.当集中度为东西异常时,主要环流异常型为约在160°W左右出现 "+ - + -" 的200 hPa纬向西风异常波列形式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区传播以及与ENSO的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0.
The ability of a climate model to reproduce the climatic characters of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is assessed by analyzing the 110-yr output of a Flexible Coupled GCM, version 0 (FGCM-0).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FGCM-0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show that FGCM-0 has better results in simulation of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at 100 hPa, and reproduces fairly the mai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enter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imula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reanalysis data. The coupled model also successfully reproduces the mean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AH, that is, it moves from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Asian continent, remain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winter to summer, and then withdraw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Pacific Ocean from summer to winter. However, such observ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AH positions an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cannot be fairly reproduced in the FGCM-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