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2篇
地球科学   2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柴西第四纪湖泊冰水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坳陷发育了第四纪湖泊冰水沉积,其特征是灰绿、黄褐色页岩和泥岩中含大量的冰水滴石。滴石最大粒径可达4cm×12cm,成分复杂,有火山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孢粉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极有可能为更新世,与我国西部的第四纪冰期形成时代相同,但具体期次尚不能确定。柴西茫崖坳陷第四纪冰水沉积证据充分,对于研究我国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第四纪冰水沉积充分说明在第四纪冰期青藏高原没有被整个大冰盖所覆盖。  相似文献   
62.
本文根据镇安盆地2705号钻孔的5个样品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泥炭与软褐煤区分指标是:M_t—65%、M_ad—12%、V_daf—63%、C_daf—5%、Q_b.daf—26.59MJ/kg、R°—0.28%。同时,对两者的物理性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3.
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二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上段(E32)发育了湖相生物礁,主要有由基质支撑的藻叠层石礁和骨架生物礁2种类型。生物礁孔隙非常发育,是该区的优质储层。对跃西4井生物礁储层物性进行了重点测试,其孔隙度平均26.1%,渗透率平均达97.2×10-3μm2。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隙、骨架孔隙、体腔孔隙、粒内孔隙以及溶孔和溶洞。生物礁的地震响应和测井曲线特征明显,结合岩心和录井资料可以有效地识别和预测生物礁。生物礁的形成除了生物因素以外,还会受到古气候、古纬度、古水动力、古水介质条件以及陆源碎屑等的影响;同时,它的发育受大地构造、湖底地形的控制。生物礁的发现对于青海油田油气勘探与开发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东营凹陷东部沙三段滑塌浊积砂体沉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地质、测井、地震及室内综合分析,总结了东营凹陷东部沙河街组三段滑塌浊积砂体的沉积特征,认为滑塌浊积砂体的发育与古代三角洲的进积作用密切相关,可进一步划分为 5种沉积微相;同时建立了该区滑塌浊积砂体的垂向序列和演化模式,分析了滑塌浊积砂体的分布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陆相湖泊浊流沉积的理论和内容。  相似文献   
65.
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叠层石成因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一带发育了大量湖相叠层石,主要存在于新近纪中新世地层中。柴西地区的叠层石形态各异,成因各具特点,而且部分叠层石与现代叠层石完全不同而是更类似于前寒武时期的对应物,根据国内外叠层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成因分类标准,柴西地区主要发育了骨架、凝集和细粒叠层石。对应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其成因也各不相同,细粒叠层石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钙化作用和生物膜上过饱和碳酸盐等物质以及微生物的引发的沉淀作用;凝集型叠层石的形成主要与原核生物和真核藻类共同发挥粘附作用有关;骨架型叠层石的形成主要是真核藻类等的钙化与原地碳酸盐的沉淀综合作用的结果。柴达木盆地频繁变化的湖相水体条件和周围的构造运动是叠层石形态多样,成因各异的主要外部和环境因素。对各类叠层石的深入细致研究将对沉积学和环境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现代对应物。  相似文献   
66.
塔河油田奥陶系鹰山组和一间房组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发育。在岩心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岩样切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和X射线显微镜观测以及XRD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奥陶系可识别的生物扰动分为2类,分别是Thalassinoides和Helminthopsis,但以Thalassinoides最为发育,扰动体积可达90%;生物潜穴充填物以白云石颗粒为主,可达90%以上;宿主围岩为泥晶灰岩。随着塔河油田早—中奥陶世海侵、海退沉积环境的变化,生物潜穴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演化规律。在综合提取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特征信息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和遗迹学理论为指导,应用3ds Max软件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进行了三维重构。该研究虚拟再现了塔河油田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内部结构与微观特征,不仅为后续研究这类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与微观各向异性、定量表征该类储集层微观尺度上的渗流特征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完善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模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7.
储层含油气性是评价储层的重要指标,而气测资料与储层含油气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R型因子分析对大量气测参数优化组合降维分析,在气测参数大部分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提取少数几个因子得分意义下的气测解释综合参数,根据其方差贡献的相对大小确定权重。在试油证实的层位中,分别选取油层样品、油水同层样品、含油水层样品和干层样品对应的气测解释参数构造参考序列,把待识别样品对应的气测解释综合参数当作比较序列,进行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已证实储层与待识别储层的关联度。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待判储层的含油气性。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正判率高,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68.
辽西凹陷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产区,发育了世界上最好的烃源岩。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古近系。辽西凹陷古近纪覆水深度可达1 000m,是一个极超深水凹陷;超深水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地震剖面解析古近纪齐家扇体来获得,通过解析1518和1631两条测线(结合岩芯沉积特征)获得了沙三中期扇三角洲前缘前积层的最大高度为1 000m,并将其反演成古水深,发现辽西凹陷在古近纪沙三中期最大水深约为1 150m,在这种极超深水的条件下发育了非常特殊的以含大量泥漂砾的砂砾重力流为主的沉积;扇三角洲前积层倾角为26°~29°;辽西凹陷古近纪的水深变化经历了一个极快速变深和缓慢变浅的演化过程,其快速沉陷是岩浆底辟热侵蚀塌陷及地表侵蚀使得盆地基底快速大幅沉降所致;辽西凹陷的极超深水在这种极端的裂谷快速沉降的动力背景下形成的,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及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辽西凹陷沙三中期与东营凹陷沙三中期极超深水的发现还揭示了渤海湾盆地沙三中期可能存在超大规模的深水或超深水坳陷,进而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和黄海可能存在大范围的优质烃源岩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69.
王勇  钟建华 《地质科学》2010,45(3):822-831
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以及FMI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发现,东营凹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在埋深大于3 500 m古近系砂砾岩储层中,普遍存在2~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10%,次生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10~(-3)~8×10~(-3)μm~2,为低孔低渗储层。研究认为长石、岩屑、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溶组分的溶蚀以及构造运动是深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其主要形成机理有:1)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解作用;2)去石膏化和去白云化以及硫酸盐热化学作用;3)异常高压环境中的幕式排烃、膏岩层导致的生油窗扩展作用以及盐度差导致的H~+浓度的升高;4)构造作用、脱水收缩作用等。  相似文献   
70.
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生物礁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济阳坳陷局部地区古近系发育以藻礁为主的生物礁,作为一种高产油气的储集体,礁体呈复式,可分为礁核、礁前及礁后相。礁体在成分上以枝管藻、龙介虫等构成的藻白云岩为主,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根据组成礁体的岩性特征,生物礁可分为藻礁、藻礁丘及藻生物层三种类型。其中藻礁储集性能最佳,对生物礁储层影响较大的成岩作用有白云岩化、同生胶结、大气渗流溶蚀及深埋藏溶蚀作用。生物礁油藏主要产于邻近洼陷的构造台地或边缘地区。根据构造、岩性及地层的匹配关系,可分为礁型地层、断块—岩性及岩性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