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科学   35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俄罗斯砂岩型铀矿的新近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地质学家А.Б.哈列佐夫博士于2002年1月14-25日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讲学和交流,系统地介绍了俄罗斯近年来在铀矿地质领域,特别是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普查、钻探、预测工作和地浸矿床开采工艺上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并以达尔马托夫矿床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古河谷型铀矿床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特征,地浸方法开采的地质工艺特性;最后,前瞻性地预测了俄罗斯渗入型铀矿成矿前景。我国北方与俄罗斯相邻,有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成矿地质特征与俄罗斯相似,介绍这些内容可为我们进行新一轮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工作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西胡里吐盆地有机质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砂岩型铀矿床中 ,有机质与铀矿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西胡里吐盆地的有机质主要是以松柏类和蕨类等高等植物残体为母质的腐殖型有机质。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有机质碎屑的颜色、粘土矿物X 衍射和古地温恢复等分析测试发现 ,有机质的成熟度较低 ,处于未成熟—低成熟早期阶段。有机质的类型和成熟度决定了其在热演化中产生了大量腐殖酸并保存在地层中。褐煤、腐殖酸、残余植物碎屑和地沥青等是现存有机质的主要类型。除大量产出的煤层外 ,有机质主要呈碎屑状和细分散状分布于地层之中。 70 %的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在 0 1 %~ 3 % ,对铀矿化的形成较为有利。铀与有机质的紧密共生以及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 ,表明了有机质在西胡里吐盆地铀矿化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机质中的腐殖酸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密切 ,有机粘土复合体、蚀变岩屑、植物碎屑和地沥青等吸附剂对铀的吸附均与腐殖酸有关。腐殖酸吸附铀后可以将铀还原 ,还可以与铀酰离子等进行络 (鳌 )合形成铀酰腐殖酸盐 ,并最终引起铀的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13.
天津蓟县雾迷山旋回层基本模式及其马尔柯夫链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津蓟县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具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特别以育。其近似对称的相序组构及普遍的1:4叠加形态,表明它们与短偏心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被命名为雾迷山旋回层来代表真正的碳酸盐沉积旋回。雾迷山旋回层是与高频率产面变化相关的环境加深及环境变浅过程的产物。马尔柯夫链分析的结果表明了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相序模式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它们以瞬时暴露间断面为界,因而与Vail等(1977)的层序地层概念体系中所定义的“准层序”存在明显的差异。尽管难以断定前寒武纪地球轨道效应旋回的周期安全与显生宙一致,但是,七级韵律层、六级旋回层及五级准层序组之间的垂直叠置形态,以及由它们所指示的周期时限,与显生宙温室效应时期的轨道效应旋回周期是大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郭庆银  蔡煜琦  朱鹏飞 《铀矿地质》2012,(6):327-329,334
以全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及资料为基础,按照"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技术要求和思路制定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技术路线和操作流程,在规范铀矿资源潜力评价、确保成果的质量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渗出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和模式,认为渗出砂岩型铀成矿作用不同于渗入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其成矿预测和找矿标志也不同;提出了渗出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两大基本关键条件识别标志:红杂色含矿建造原生成因和其中控矿灰色砂体的后生成因识别;在提出的红杂色沉积建造中渗出砂岩型铀矿“上红下黑、上下连通、红中找灰、灰中找矿”总体找矿新思路基础上,阐明渗出砂岩型铀成矿区域预测评价条件和标志:深部富铀富有机质沉积岩建造、区域构造、区域建造、放射性异常信息和综合预测标志等,提出并阐述“小凹陷成大矿”条件;系统建立渗出砂岩型铀矿床预测定位标志体系,特别是野外可识别的宏观标志,包括控矿构造、沉积建造、蚀变改造、铀矿化砂岩颜色、外来有机质特征等,并对比了渗入和渗出砂岩型铀成矿预测标志。提出的渗出砂岩型铀矿识别标志体系不仅对区分“渗入”和“渗出”两种矿化成因,而且对厘清控矿要素、指导成矿预测和找矿工程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周边板块离散、汇聚的影响,中-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及其西缘构造应力场发生了多次转变,造成不同时期盆地类型与沉积充填、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据此,将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7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强烈的挤压,使盆地西侧阿拉善地块上富铀岩石剥出地表,并为盆地提供铀源;早-中侏罗世弱挤压构造背景下辫状河发育,形成了有利的含矿建造;晚侏罗世的强烈挤压,使中-下侏罗统发生构造变形并遭受地下水的渗入改造,但构造变形太强烈,影响了铀成矿的潜力;晚白垩世-渐新世早期盆地西缘整体隆升,使区内目标层长期遭受地下水渗入改造,形成了主要的铀矿化;渐新世之后,银川断陷隔断了盆地与蚀源区的联系,铀成矿作用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17.
关于额尔古纳地块基底性质和东界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地区是解决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备受众多学者关注。近年来,关于额尔古纳地块基底性质和东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太平林场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840~830 Ma、800~780 Ma和730~720 Ma的3个时间段内,可能为新元古代时期的3期岩浆热事件时间。其中21个锆石测点 206Pb/238U 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79±20 Ma(MSWD=8.3),表明原岩在新元古代就已侵位结晶; 1个锆石测点U-Pb同位素年龄为494±10 Ma,Th/U比值为0.06,暗示了锆石应为变质成因,可能为花岗片麻岩的变质年龄。结合前人已报道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上花岗质岩石年龄数据,对比发现仅额尔古纳地块经历了新元古代岩浆热事件作用; 同时对比两地块上花岗岩Hf同位素特征发现,二者具有不同的地壳早期演化阶段。因此,在早古生代早期二者应该沿塔河-喜桂图缝合带拼合并共同经历了古生代以来的岩浆作用改造,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德尔布干断裂作为两地块的边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铀矿资源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为摸清其资源潜力,科学规划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铀矿与其他25个重要矿种一同开展了全国性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对中国铀矿资源特征、铀矿床类型(成因类型和预测类型)、时空分布研究,总结了中国铀矿的成矿规律。评估工作全面梳理了中国铀资源勘查成果与最近铀矿勘查工作进展,总结了中国铀矿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划分了29个铀成矿区带和20个铀成矿远景区带;建立了4大类9类21亚类铀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划分了50个铀矿预测类型;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法完成了共49个铀成矿(远景)区带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并对各区带潜力评价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与分析。上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评价了我国铀资源潜力,为未来的铀矿找矿工作和核能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白垩系储层沉积相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克拉2气田是我国陆上勘探发现的最大气田,它的发现奠定了塔里木盆地做为我国 “西气东输” 重要天然气基地的资源基础。克拉2气田产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下第三系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和白云岩,其中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厚度为220.3-285.2m,孔隙度为1.1-22.4%,平均12.83%;渗透率为0.004-1770.1×10-3μm2,平均51.46×10-3μm2。砂岩储层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通过钻井和露头剖面沉积相对比,克拉2气田巴什基奇克组第三段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重力流和浅湖泥等,岩性以砂砾岩、含砾砂岩和褐色泥岩为主;第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有水下辫状河道、河口砂坝和分流间湾等微相,以棕褐色中细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第一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主要有远端辫状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以棕褐色中细砂岩为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时期,古气候以干旱炎热为主,北部发育多个扇体,在平面上相互连接、叠置形成多个物源出口,形成了一系列由辫状河道组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而非单一辫状河流形成的沉积体,从而形成大面积分布的稳定砂体。沉积微相对比表明,巴什基奇克组储层是由互相切割的多个辫状河道砂体叠置而成,各段微相在横向上分布十分稳定,各砂体互相连通、连续性好,泥岩夹层薄、不连续,空间上具有厚度大、分布广、连续性好、物性好和隔夹层少的特点,为一套优质天然气储层。  相似文献   
20.
董文明  李子颖  郭庆银  高大裘 《铀矿地质》2005,21(5):283-286,282
西胡里吐盆地为一个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受沉积后断裂错动的影响而裂解为3个次级亚盆地。在断裂的导通作用下,盆地发育完整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体系,构成了明显的水文地质分区和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为铀的迁移与富集成矿创造了良好条件。盆地构造水文地质演化经历了断陷成盆期的开放旋回、沉积与成岩作用期的封闭旋回和后生改造期的径流旋回等3个阶段。其中,后生改造期的径流型古水文地质演化阶段是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