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科学   1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徐尚  王英民  彭学超  邱燕  李卫国 《地质学报》2012,86(11):1792-1798
在台湾峡谷水深3284 m处全长699 cm的HD133柱状样中共识别出1个厚沙层(厚127 cm)和8个薄沙层(单层厚度8-15 cm),这些沙层中含大量浅水底栖有孔虫,反映其为来自浅水区的陆源物质以重力流方式形成的沉积物。然而,单用重力流无法对这些沙层的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该样中的厚沙层以中沙为主,平均粒径范围1-2Φ,薄沙层以粉沙-细沙为主,平均粒径范围3-4Φ;沙层的分选系数小于2.5,局部接近于1,分选好-极好,长石/石英比值低,具有很高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在粒度特征上,其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累积概率曲线为2-3段式,在C-M图上厚沙层的样点落在牵引流区域;特别是在垂向序列上,沙层顶底呈突变接触;以上特征均表现为明显的牵引流特征。此外,在柱状样中发现含有太平洋深层水所特有的底栖有孔虫Bulimina aculeata、Planulina wuellerstorfi、Eggerella bradyi种类,且大量生物壳呈棱角状破碎,表明该样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太平洋深层水的入侵,这些证据支持了前人关于研究区内可能发育活跃的底流作用的推断。综合分析认为HD133柱状样中的沙层是重力流和底流交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2.
主要依据沉积柱状样的颜色、粒度、矿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对南海南部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期一间冰期气候变化引起的海一陆变迁、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等造成了南海南部陆坡区的古沉积环境曾一度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在末次冰期期间,由于海平面降低,搬运入海的陆源物质增加,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同时由于该区域水体相对较为封闭,水体交换减弱,陆坡区海底的沉积环境基本上为还原状态.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环境趋好,特别以全新世早期为最佳;并且由于水体的流通状况改善,该海区深层水的氧气补给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53.
南海北部陆坡高速堆积体的构造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海北部陆坡是南海海域沉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发育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南海最高沉积速率堆积体。构成该堆积体的沉积物究竟来自何方,仍是南海沉积学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南海北部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海底底流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南海北部中新统披覆层是南海北部断陷阶段结束后开始沉积的一套地层,直到上新世开始前,该地层在很大一个区域内是保持水平的;上新世后,由于构造抬升,中新统披覆层随之隆起,并在东沙隆起的部位遭受很大程度的剥蚀,其剥蚀量和南海北部珠江、韩江以及台湾西南部高屏溪和曾文溪向南海的输沙量相当,为南海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沉积物来源。研究分析指出,如果珠江和韩江所携带的沉积物全部沉积到南海北部陆坡区,则可获得的沉积速率为12 cm/ka,这一数值远低于该高速堆积体上的沉积速率值。从南海北部现今的沉积动力条件和地形上看,来自珠江和韩江的沉积物几乎不可能经过平坦的陆架区,再绕过东沙岛,优先沉积到该高速堆积体上。本研究中的高速堆积体的沉积物也不可能主要来自台湾西南的高屏溪和曾文溪,因为台西南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被特殊的洋流体系圈闭于台湾周边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沉积下来。观测数据表明,南海北部东沙隆起区有足够强的水动力环境能够剥蚀海底隆起的沉积地层,并将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向南经陆架输运到陆坡区;该高速堆积体紧邻东沙隆起剥蚀区,其沉积物来源应该主要来自东沙隆起剥蚀区。  相似文献   
54.
Heinrich 1(H1)事件,是末次冰消期内一个重要的千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南海不同海域沉积物磁学性质对H1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因而磁学参数的多解性应予以关注.本文选取南海西北部陆坡具有良好年龄框架的PC338岩芯顶部370 cm段(底部年龄20. 5 ka B. P.),进行详细的磁学性质分析,并利用IRM获得曲线组分分离方法和高场磁化率值等参数,试图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沉积物磁学响应给出合理解释.结果表明,在H1事件发生时,碎屑成因的磁铁矿(IRM (C2+C3))和顺磁性组分(xp)明显降低,这反映了源区化学风化的减弱,指示南海北部冷干的气候条件;另外, H1事件发生时,南海西北部陆坡的赤铁矿含量较高,这与海平面降低造成的红河源区的赤铁矿输入增多和暴露的大陆架处于氧化条件有关. H1事件时期,东亚季风区呈现末次冰消期以来最干旱的气候特征,主要受控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减弱迫使热带辐合带南移和热带太平洋类La Nina的气候条件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55.
以南海南部86GC沉积物柱状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组成和AMS14C测年的研究,初步确定该柱状样包含了氧同位素3期晚期以来约31 400 a的沉积。结合浮游有孔虫组合和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分析认为,研究区域末次盛冰期发生于大约29~19 kaBP,其中又以28~26 kaBP为顶峰时段;在大约21~20 kaBP之间,可能有过一次短暂的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单从δ18O记录来看,全新世南海南部的气候和古海洋环境似乎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期间δ13C及其他一些古气候指标却记录了多次回返性事件,反映出由于冬季风的短暂加强,导致全新世该区域气候环境在总体适宜的背景下仍然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6.
57.
南海南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体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燕 《海洋地质》1996,(2):10-19
本文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若干含油气盐地中受古湄公河、古巽他河、古巴兰河等大型古水系所影响的控制的碎屑岩沉积体积,同时对万安盆地、曾母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和礼乐滩分地中与油气赋存有关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也做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58.
邱燕 《海洋地质》2004,(2):10-16
关于南海边缘海的成因以及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问题,众多学者撰文探索奥秘,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总体说来,主要有弧后主动扩张说、弧后被动拉张说、右行剪切拉分,局部区域挤出说,地幔柱构造理论等,各种理论演绎出大陆边缘和边缘盆地空间几何形态和块体运动及位移等各种模式。尤其是以板块构造为基础所产生的弧后扩张说,成为人们解释南海形成演化的经典假说,并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近年来所提出的“原地重熔与地球化学场”学说也逐渐在各种找矿活动和理论研究中得到证实,也可应用于此学说解释南海边缘海的构造成因和新生代演化。  相似文献   
59.
本文利用南海中南部8°-12-N,108°40’-114°E区域内获取的222个测站的海底沉积物样品的测试数据,并依据福克一沃德确定的沉积物分类方案,将该区沉积物划分为陆源碎屑沉积、生物碎屑.陆源碎屑沉积和生物碎屑沉积三大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物类型特征和分布范围,以及水动力条件等特征。南海中南部沉积物组分以陆源成分和生物成分为主,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陆架到陆坡直至深海盆,沉积物由粗变细,物质组成则由陆源碎屑沉积渐变为生物碎屑一陆源碎屑沉积、生物碎屑沉积。沉积物核心粒级为生物泥和生物粘土,其次为细砂、砂质泥等,其他粒级成分所占比例较小。水动力条件与水深和地形变化等因素相关,水动力强度具有不明显的自西而东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60.
本文应用测井相分析方法重建万安盆地各勘探目的层的单井沉积相。在识别测井曲线不同形态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岩性资料划分了沉积亚相,同时确认了其垂直序列的排列,讨论了单井沉积亚相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